新源县人民法院则克台人民法庭巧解玉米秸秆买卖合同纠纷
“老哥,秋收还找你拉秸秆!”调解协议签署现场,高某与阿某紧紧握手,曾经因三万元玉米秸秆货款陷入僵局的老友,在兵地法官联手调解下重拾信任。近日,新源县人民法院则克台人民法庭与伊宁垦区阿合奇人民法庭跨区联动,成功化解这起“账中套账”的买卖合同纠纷,用司法温度为边疆群众架起跨越地域壁垒的“解纷连心桥”。
“这三万块欠条是2022年的,他根本没还!”法庭上,高某手持欠条情绪激动。而被告阿某却拿出手机反驳:“微信转账记录清清楚楚,我已经还了两万多!”新源法院则克台法庭祁法官翻阅双方提交的证据时发现,微信转账记录中多笔款项未注明用途,既有货款往来,又有日常拆借,形成“账目交叉重叠、款项用途不明”的复杂局面。这种缺乏规范凭证的交易模式,在基层农牧区交易中颇具典型性。调解过程中,更棘手的问题逐渐显现。身为兵团职工的高某,因担心地方法庭“存在地域偏袒”,对调解工作充满顾虑。每当谈及交易细节,高某便反复强调“朋友情谊”与“过往帮助”,阿某则坚称“每笔账都清白”,双方各执一词,情绪愈发激动。“我不同意调解!”高某的表态让案件陷入僵局,地域信任壁垒成为化解纠纷的最大阻碍。
“地域不是隔阂,司法公信才是根本。”面对僵局,祁法官迅速启动兵地司法联动机制,主动联系伊宁垦区阿合奇人民法庭王法官。同为兵团系统的王法官带着“地缘共情”优势介入调解,从兵团职工权益保障的法律规定入手,结合类似案例耐心释法析理:“法律面前没有地域之分,每一笔账目都要凭证据说话。”专业的法律解读与真诚的沟通,渐渐打消了高某的顾虑。两位法官趁热打铁,逐笔核对三年来的微信转账、现金往来及交易凭证,对每笔款项的发生时间、用途性质逐一厘清。经过数小时细致核验,账目迷雾终被拨开:双方共同认可18800元的调解方案,既尊重了欠条的契约效力,又兼顾了多年老友的情分。
该案的成功化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边疆基层的生动实践。新源法院则克台人民法庭与伊宁垦区阿合奇人民法庭创新构建的“兵地调解立交桥”,打破了地域司法壁垒,将法律条文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让法庭成为百姓信得过的“说理场”。正如办案法官祁海滔所说:“基层司法既要带着法徽的庄严,也要沾着泥土的温度。”
如今,这种“跨区联动、就地解纷”的司法智慧,正成为边疆基层治理的“解纷良方”,让法治阳光照亮兵地田间地头,让司法公信根植群众心间。(祁海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