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纳斯县塔西河乡大草滩村:戈壁荒滩蝶变幸福新村
从简陋的地窝子到现代化的牧民定居房,从零收入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9万元。30多年来,玛纳斯县塔西河乡大草滩村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将昔日的不毛之地建设成为美丽宜居和谐的新家园。
这两天,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40多名师生来到塔西河乡大草滩村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师生与当地小学生共同聆听老一辈建设者的奋斗故事,感受他们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并以墙绘艺术的形式,生动再现了大草滩村的发展历程。
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赵鸿展说:“大草滩村非常美丽,老一辈的奋斗故事特别感人,我要通过我的画笔展示大草滩村的巨大变化,讲好乡村振兴故事。”
学生阿亚拉·阿扎提说:“了解了爷爷奶奶们奋斗的历程,使我非常感动,今后我要好好学习,增长才干,长大后报效祖国,回报家乡。”
时光回溯至1992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在距离县城25公里的大草滩建设牧民定居新村。次年,村党支部书记吐尔逊别克·萨德克带领首批18户牧民,在这片荒滩上开启了艰苦卓绝的创业征程。马西尔甫·阔考耐是首批拓荒者之一。他携妻带女来到大草滩时,面对的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没有住房,他们挖地窝子栖身;缺乏资金,就四处打零工维持生计。凭着顽强毅力,当年就开垦荒地100亩种植小麦。
塔西河乡大草滩村村民马西尔甫·阔考耐说:“碱太大了,种的麦子没有全部长出来,一亩地产量连一百公斤都没有。”
靠着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当年,18户牧民共开垦荒地3000亩,大家齐心协力开渠引水、挖排碱沟、施农家肥来改良土壤,让贫瘠的土地长出了庄稼。到1998年,全村已搬迁牧民78户371人,开垦耕地5100亩、林地1000亩。村民也从地窝子搬进了土坯房,种植结构从粮食作物扩展到以棉花为主的经济作物,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同年,第二批牧民搬迁下山,成立了大草滩下村。为推动种养业提质增效,大草滩村先后引进新品种奶牛、肉羊,购置了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畜牧业、种植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吐尔逊别克·萨德克说:“没有住的房子,我们就挖地窝子住,土地不长东西,就先种麦子,一两年以后,土地养好了,慢慢开始种植其他的作物。”
2011年,福建援疆项目游牧民定居工程在大草滩村落地实施,拆除了原有危旧房屋,建设了设施齐全、宽敞明亮的抗震安居房,村民享受多项政策补贴,花费不多就住进了新居。2015年,4栋楼房也完成建设,96户村民就近搬进了楼房,至此,全村222户村民都圆了安居梦。
塔西河乡大草滩村村民马西尔甫·阔考耐说:“只花了一万多元就住进来了,现在房子里上下水、天然气都有,收拾得干干净净,和城里的房子一样。”
为了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从2010年起,村集体对8100亩耕地实行集约化经营,解放出来的劳动力通过发展现代畜牧业、就近务工等途径实现多元增收。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204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9129元。
马西尔甫·阔考耐的儿子塔力哈尔·马西尔甫说:“我在嘉润上班,离家很近,每个月五千多元的工资,每个月都会发放礼品,我非常满意。”
玛纳斯县农业农村局驻塔西河乡大草滩村第一书记叶尔布拉提·曼台说:“现在村集体有实力了,我们每年都会投入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如今的大草滩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上下水、天然气、村民活动场所等配套设施齐全,先后获评昌吉州“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三位一体”示范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荣誉。昔日的戈壁荒滩蝶变成充满活力的幸福新村。
玛纳斯县农业农村局驻塔西河乡大草滩村第一书记叶尔布拉提·曼台说:“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同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畜牧产业,持续增加村民收入。”(邢振江 杨双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