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全产业链驱动绿色能源转型打造西北氢能发展“哈密样本”
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洁、高效、应用场景多元的能量载体,是连接传统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桥梁。7月23日,哈密市—在中国西北边陲的戈壁深处,一场以氢能为支点的能源革命正悄然兴起。这座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凭借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与工业基础,正全力打造“制-储-输-用”全产业链体系,从传统“煤都”向现代“氢港”转型。今年3月12日,哈密市正式加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郑州城市群和广东城市群,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唯一入选国家示范城市群的城市,现已形成“风光制氢+工业副产氢”双轮驱动模式,建成全疆首条氢能公交线路、首座制加氢一体站,为区域氢能产业发展树立了标杆。
资源禀赋筑基:风光无限赋能“绿氢”制备
在广袤的戈壁滩上,白色的风力发电机与蓝色的光伏板构成壮观的能源矩阵。哈密市地处新疆东大门,为亿吨级煤炭基地、年均超3000小时的光照资源,以及“疆电外送”第三通道与一带一路核心区优势地位。风光资源年发电量超百亿千瓦时,这为绿氢制备提供了充足电力保障。依托这一优势,哈密市积极引进氢能相关企业,加速构建集制氢、储运、应用及装备制造于一体的氢能全产业链生态,构建了“风光电+电解水制氢”的技术路径,加速崛起为全疆氢能产业核心示范区。
在新疆汇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制氢车间内,电解槽正将风光电转化为清洁氢能。“项目采用新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储氢+加氢站+运氢+用氢一体化方案,日产绿氢2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5800吨。”该公司负责人闫军介绍道。目前,伊吾县已建成两座制加氢一体站,形成“绿电-绿氢-应用”闭环。
更值得关注的是,哈密市开创性地将工业副产氢纳入产业链。伊吾纳宇氢能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荒煤气提纯技术”,将煤炭化工副产品转化为高纯氢气。“我们自主研发的吸附剂提纯装置,将氢气纯度从5%提升至97%,满足车用标准。”公司总工程师曹先勇表示,该项目主要利用上游的荒煤气,经过预处理和变换提纯,生产出工业氢,其纯度可达到5%。之后,再通过公司自主研发的吸附剂提纯和自动化提纯装置,将氢气纯度进一步提升至97%,满足车用标准,年提纯能力达18万吨,相当于可满足约9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需求。
全产业链布局:“一区三园”构建产业生态
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2023年8月,自治区连续发布《自治区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及《自治区支持氢能产业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2024年3月26日,自治区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氢能产业发展的通知》;今年3月12日,哈密市正式加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郑州城市群和广东城市群,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唯一入选国家示范城市群的城市。国家和自治区以及哈密市的一项项政策,为哈密市抓好氢能产业规划、加快氢能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哈密市氢能产业发展蓝图中,“一区三园”空间布局成为关键支撑。伊吾县打造制氢与化工耦合产业园,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布局氢能装备制造园,哈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则聚焦科技创新。这种分工明确的产业架构,推动形成了“上游制氢-中游储运-下游应用”的完整生态。
在伊吾县淖毛湖镇,新疆鲲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燃料电池系统生产线即将投产。“项目总投资1.5亿元,规划年产能2000套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公司总经理黄欢庆透露,产品将辐射甘肃、宁夏等周边省份。与此同时,宣力(新疆)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纯氢工厂及加氢站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1.8万吨高纯氢,满足千辆重卡加注需求。
除了新疆鲲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宣力(新疆)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的项目,哈密市的氢能产业版图还在不断拓展,众多上下游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
“我们加快氢能装备制造发展,推动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电堆以及氢燃料电池汽车供氢系统项目建设,切实以规模化的氢能交通应用带动氢能装备制造产业落地发展。”哈密市工信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周芳介绍说。
场景应用破局:氢能重卡驶向“绿色走廊”
在哈密市伊吾县工业园区,35辆氢燃料电池重卡正穿梭于矿区与企业之间。“每辆车日均行驶200公里,较燃油车减少碳排放80%。”氢能重卡司机陈雁平告诉记者,“加氢一次可行驶400公里,运营成本比柴油车低15%。”
这一场景的背后,是哈密市对“疆煤外运”绿色转型的深度思考。作为亿吨级煤炭基地,哈密年公路运输量近亿吨。“我们规划构建‘哈密-兰州-郑州’氢能高速走廊,2025年计划推广1150辆氢燃料电池重卡。”周芳介绍道。目前,全疆首条氢能公交线路已在伊吾县开通,7辆氢能公交车累计运行里程超20万公里。
在氢能产业标准化建设方面,哈密市已走在前列。值得一提的是伊吾县正在制定《氢能储运安全技术规范》《工业副产氢提纯标准》等5项地方标准。这些标准将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为氢能大规模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政策赋能发展:国家战略叠加区域优势
哈密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从2022年3月国家《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出台,到今年入选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哈密市已形成“国家-自治区-市”三级政策体系。特别是今年3月加入郑州、广东两大示范城市群后,哈密市可享受购置补贴、加氢站建设补助等多重优惠。
自治区层面的支持同样给力。《自治区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支持哈密建设全疆氢能产业示范区”。哈密正加快制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年内建成1座50吨/日制氢工厂,并沿氢能重卡运输路线建设一批加氢站、制加氢一体站,为2025年投运的氢燃料重卡提供充足的氢气供给,同时推动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电堆以及氢燃料电池汽车供氢系统项目建设,切实以规模化的氢能交通应用带动氢能装备制造产业落地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哈密市氢能产业发展目标愈发清晰。根据规划,到2030年:建成制氢能力50万吨/年(其中绿氢占比超60%);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5000辆;建设加氢站30座、培育产值超10亿元企业5家。“我们将以氢能重卡规模化应用为突破口,带动装备制造、储能、化工等产业协同发展。”周芳表示。
在这场能源革命中,哈密市不仅实现了从“黑色煤炭”到“绿色氢能”的产业跃迁,更探索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哈密路径”。随着“氢高速走廊”的延伸和“国际氢港”的崛起,这座戈壁之城正以氢能为笔,在天山南北书写着绿色发展的壮丽篇章。
哈密市通过“风光制氢+工业副产氢”双轮驱动模式,为资源型地区能源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其全产业链布局和标准化建设,将对西北地区氢能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随着国家“双碳”目标深入推进,哈密市正以氢能为纽带,在传统能源基地与未来能源革命之间架起桥梁。这座戈壁之城的故事,正在为国家能源转型贡献哈密力量。(田玉 郭子毅 杨宏建 刘亚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