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传统核桃木工艺如何搭上乡村振兴快车?
中新网新疆新闻7月25日电(陶拴科)24日下午,在和田县巴格其镇故城村堆满工艺品的核桃木大院,屏幕前的迪丽努尔·依斯坎旦正热情洋溢地向观众介绍一件精美的核桃木手工艺品。她手持雕刻细腻的木碗,细致讲述着背后的传统工艺和文化故事,吸引了网友的目光和点赞。

今年32岁的迪丽努尔·依斯坎旦,凭借着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现代科技的敏锐洞察,巧妙地运用网络直播和短视频等新兴媒体平台,将自家精心制作的核桃木工艺品一件件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深入乡村,发现手艺“断层”
2020年,迪丽努尔走遍了和田地区的好几个县市,去乡下寻找核桃木手艺人。“越走越发现,很多老手艺人已经去世了,而年轻一代也不怎么愿意接这手艺。因为做出来的工艺品卖得不好,靠做核桃木手工活儿赚的钱越来越少,很多人干脆转行去做小工、炒菜、砌墙或者当保安了。”
这让迪丽努尔意识到,这门珍贵的非遗技艺将面临失传的危险。于是,她开始收购核桃木开办木制工艺厂,鼓励手艺人重拾信心。“刚开始我对挑选木头一窍不通,但渐渐学会了分辨木材种类、品质,以及手艺人的技艺水平。”
非遗技艺的新生
2021年初,迪丽努尔将自己寻找手艺人的过程上传网络,引发关注。短短两个月,她帮助卖掉了8至9户手艺人家中所有干燥可销售的产品。然而,卖完之后便无货可卖,这说明了市场的巨大需求与供给的断层。
“很多人想现场观摩我们的制作过程,但普通手艺人家条件有限,既没法接待游客,也缺乏阴干核桃木的空间。”迪丽努尔说,“我们决定建设一个生态手工艺生产基地,既保证传统手艺的观赏性,又能批量生产,满足市场需求。”
2021年5月,迪丽努尔带领团队在和田县巴格其镇故城村建起了这座基地。两个月后,基地投入生产,招聘了11名员工,其中4名本科生负责运营、设计、研发和网络销售。基地日产值可达1.5万元,员工月均收入4500元。
“我们还与7户在家生产的手艺人保持合作,最大的一户订单合同达17.5万元。”迪丽努尔说。
木制工艺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迪丽努尔说,单靠线下销售难以打开局面。于是,她积极利用直播带货和短视频平台,打造“和核木睦”等话题,播放量超过1400万。“通过直播,我们让更多人看到和田核桃木的美,也让手艺人收入增加,生活改善。”迪丽努尔说道。直播间里,她不仅推广产品,更讲述手艺背后的故事,让消费者感受到文化的温度。
“核桃木是‘宝贝儿’,它质地坚硬细腻,是上等的才木。过去很多老核桃树被砍掉,木材浪费严重。我们让它们变废为宝,做出碗、盆、菜板等实用且有文化价值的工艺品。”迪丽努尔介绍道。

守护消失的技艺
走进迪丽努尔的生产车间,手艺人阿布迪热合木·吾力喀斯木正聚精会神地雕刻核桃木。他向记者说道:“以前我开塔吊,后来觉得做核桃木工艺品更有趣,离家也近,还能养家。现在一个月能挣7000元,挺满意的。”
10岁那年,阿布迪热合木跟着父亲学习雕刻,他回忆起自己学习雕刻的起点,眼神中满是温暖和敬意。“我十岁那年开始跟着父亲学雕刻。父亲是当地一位资深的老艺人,手艺精湛,雕刻出的作品细致入微,充满了灵性和生命力。”
正因为这样,阿布迪热合木父亲在村里声誉很高,许多人都慕名前来欣赏他的作品。小时候,阿布迪热合木喜欢看父亲雕刻,渐渐地被这门手艺深深吸引。
迪丽努尔说:“像阿布迪热合木这样的年轻匠人还有很多,他们是这门手艺的接力棒。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和田的核桃木工艺才能一代代传承下来。”
2023年3月底,迪丽努尔建设了新工厂,占地6亩,员工增至19人,并与周边13户手艺人常年合作。基地不仅拥有生产能力,还打造了直播环境,实现网络全覆盖,并规划旅游接待功能。
“我们希望游客能全流程观看核桃木工艺制作,亲手体验制作过程,感受非遗的魅力。”迪丽努尔说,“我们不仅仅是在卖产品,更是在传承文化,推动乡村振兴。通过这份工作,手艺人收入提高,生活更好了,核桃木得到了合理利用,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和田的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