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羌公安:筑牢“主防”阵地,绘就平安“警”色
“戈壁滩的夜晚黑得早,但每次看到巡逻车的灯光从门口经过,心里就踏实得很。”住在瓦石峡镇吾塔木村的买买提大叔一边给羊群添草料,一边笑着说。
近年来,若羌县公安局瓦石峡镇派出所始终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紧扣“派出所主防”核心职能,在广袤的戈壁小镇上深耕主动防范、靠前服务,通过警民携手筑牢安全防线,让“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愿景在荒漠边缘落地生根。
“塔什萨依警务室,塔什萨依村的吾斯曼大叔家的骆驼跑丢了,他正在戈壁滩上寻找,你们赶紧派附近巡逻的民警去帮忙!”“吾塔木警务室,大巴扎有人因为摊位摆放起了争执,车巡组马上过去看看!”……这些发生在小镇角落的大小事,能快速得到处置,离不开派出所综合指挥室的高效调度。瓦石峡镇派出所整合辖区治安监控、各点位报警装置等资源,接入指挥平台,由综合指挥室统一受理、全程跟踪各类警情,让地处偏远的警务响应速度提了一大截。
为把“主防”做扎实,派出所划分出辖区警务组、案件办理组和综合指挥组,以指挥组为“神经中枢”,联动另外两组形成“指挥在前、处置在后”的闭环。比如牧民转场季,指挥组会根据往年警情数据,提前调度警力在必经路段巡逻,既防范牲畜走失,也能及时帮牧民解决车辆陷沙等问题,用精准警务守护戈壁上的生产生活。
“麦尔旦警官,大家都信你,你肯定能把我们的事处理好。”乌都勒斯坦村居民看到警务室民警前来,赶紧迎上前拉住了他。原来,村民艾力和邻居因为灌溉水渠的走向吵得不可开交,村两委调解了两次都没成。民警听说后,带着水利站的技术员一起到现场,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沙量了半天,又给两人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里的规定,最后商定了新的分水方案。“都是种地靠水的人,哪能因为这点事伤了和气?”艾力挠着头笑了,主动给邻居阿依古丽道歉。
过去,民警下村多是事务性走访,处理完具体事宜便离开,难以察觉牧民毡房里潜藏的矛盾。如今,瓦石峡镇派出所推行民警驻村机制,警务室就设在村委会旁。牧区民警甚至跟随牧民转场、住进毡房。考虑到村民白天忙于农活,民警便在夜晚提马灯串门,在炕头闲聊间,将谁家生活有困难、哪两户人家有小摩擦等情况一一摸清,对辖区事务了然于胸。
“现在村里吵架的少了,找警务室民警帮忙的多了——不管是孩子落户还是给老人办身份证,他们都帮着跑,比自家孩子还上心。”村民热孜万古丽说。这种“在社区、在村里”的警务模式,让警务室民警成了群众眼里“随叫随到的自家人”。
在瓦石峡镇,有一群穿着红马甲的人特别显眼——他们是由牧民、商户、村干部组成的“楼兰义警”。调解邻里纠纷、提醒商户锁好店门、帮民警盯着外来车辆,这些事他们做得比谁都积极。不久前,“楼兰义警”中的放羊大叔托合提在戈壁深处发现了一辆陷在沙坑里的越野车,车上的人是来旅游的,手机没信号正着急。托合提赶紧骑着摩托车回村报信,派出所很快派来拖车,把游客救了出来。“要是等他们自己找到路,在戈壁滩上冻一夜可就麻烦了。”托合提拍着胸脯说。
“镇子面积大、人口散,单靠民警根本顾不过来。”派出所教导员说。于是他们发动大家加入“楼兰义警”,给每个人发了简易的巡逻手册,教他们怎么发现可疑情况、怎么报信。现在,义警们在转场路上、大巴扎、卡点值守时,发现点啥不对劲,一个电话或微信就传到派出所,成了民警的“千里眼”。
“群防群治靠大家,能够为辖区的和谐平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感到十分光荣。”被问到为什么加入义警队伍,居民张大叔如是说。
从茫茫戈壁到村落集市,若羌县公安局瓦石峡镇派出所正用脚步丈量责任,用真心联结民心。他们说,“枫桥经验”的根在基层,只要扎扎实实地把“防”字做深做细,就能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日子过得更安心、更舒心。(邓发源、热孜万汗·艾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