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英歌》:以舞寄情传大义
中新网新疆新闻7月26日电 (赵格瑶)25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出品,广州歌舞剧院创排的大型民族舞剧《英歌》在新疆乌鲁木齐京剧院震撼上演。

该剧以国家级非遗“英歌舞”为创作蓝本,讲述了当代青年陈心远的奇幻之旅,展现了深厚的家国大义与民族精神,为粤新两地文化交流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家国大义为魂,情感交织动人心弦
舞剧《英歌》讲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末,陈心远的父亲陈文耀为了家国大义远赴南洋,从此杳无音信,母亲林巧儿独自含辛茹苦将陈心远抚养成人。元宵夜,陈心远敲击父亲留下的英歌槌,进入了奇幻的幻境时空,在漫天硝烟中,他终于明白了父亲怀抱的家国大义,也解开了母亲多年的心结。

舞剧将英歌描绘为超越时空的力量,无论是战斗场景中全副武装的英歌队伍展现出的磅礴气势,还是“三江出海,一纸归潮”所象征的血脉传承,都在诉说着中华儿女对家国的赤诚——战争时期挺身而出,和平年代开拓进取,即便漂泊万里,对家国的眷恋也“浪打不熄,风吹不散”。
《英歌》总编导钱鑫在接受采访时说道,“舞台上塑造的形象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与传承不息的精神,它展现的不只是岭南文化,这种情感应当是全国观众都能共情到的。”
传统英歌为骨,非遗元素添彩增韵
舞剧《英歌》以“中华战舞”英歌为核心,英歌舞标志性的刚劲舞姿、铿锵鼓点贯穿全剧,群英会战、英歌群舞等场面气势恢宏,展现出英歌舞的豪迈飒气;而双人舞、独舞段落又细腻动人,刻画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刚柔并济,让英歌舞在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剧中巧妙呈现了少男少女的成年礼“出花园”、闻名遐迩的木雕、铁枝木偶、潮绣、潮州油纸灯笼等非遗元素,让舞剧更具文化底蕴与独特魅力。
作为演出道具核心的英歌槌在剧中扮演了多元的“角色”。在木雕的段落里,英歌槌化作匠人手中的刻刀;在“牛肉丸”的舞段中,它变成击打肉泥的小铁槌,成为连接不同生活场景与情感表达的灵动载体。
舞台叙事藏深意,隐喻手法传情达意
舞剧《英歌》的舞台叙事大量运用隐喻手法,让抽象的情感与精神具象化。木雕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符号,剧中化作匠人刻刀、父子 “对话”的媒介,身着土金色调服装的“木雕”们倚门悬梁,姿态各异,既象征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代代相传,也暗合儿子对童年缺失父爱的渴望,将文化传承与个人情感巧妙勾连。

母亲房间的镜子映出父亲恍惚身影却触不可及,道尽“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的思念之苦,而笸箩舞中反面为镜的圆笸箩,以“破镜重圆”的意象,成为母亲期盼团圆的心理投射。此外,白衣人象征邪恶势力,英歌队伍代表正义力量,战斗场景中刚劲舞姿与对抗动作,隐喻着中华民族“祛祟避邪”的精神内核,让深层的民族精神在舞台叙事中自然流露。
当英歌舞那标志性的刚劲舞姿在舞台上绽放,铿锵的鼓点与整齐划一的步伐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演出结束后掌声雷动,演员多次返场仍难平观众热情。
继2023年舞剧《醒·狮》成功亮相新疆后,广州歌舞剧院再度以精品力作《英歌》架起粤新两地文化交流的桥梁,让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天山脚下持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