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丽园小区:30年变迁见证时代温度
七月的哈密,骄阳似火,伊州区丽园小区新建的口袋公园却绿荫如盖。这片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老小区,如今焕发新颜:老人们在大树下拉家常,孩子们在新改造的小广场上嬉戏玩耍,崭新的健身器材区,居民们正三三两两锻炼身体。从1998年的砖混住宅到2025年的智慧社区,它镌刻着城市发展的时代印记,见证着民生福祉的持续提升。
走进小区健身广场,一座30年前的雕塑静静矗立,将时光拉回1998年。那一年,丽园小区建起首批砖混结构住宅楼,成为全市首个安居示范小区。老住户张俊玲作为首批入住的100户居民之一,在这里度过了人生大半时光,也见证了小区从“安居样板”到“幸福家园”的完整蜕变。
“98年入住的时候,我们就感觉到特别好,因为我们从平房搬到了楼房,那个时候的丽园小区是楼房林立,草坪也多,树木也多,有现在的幸福公园,中间还有音乐喷泉,有篮球场,当时就觉得我们住到这么好的小区里头,就感觉到很幸福。”丽园小区居民张俊玲回忆道。
据了解,随着小区入住人口的不断增加,各项基础设施也越来越陈旧,无法满足居民对宜居生活的需求。2019年,丽园小区完成了首次大规模改造,将双合碱业小区等13个老旧小区整合了进来,辖区扩展至1.3平方公里,涵盖79栋住宅楼、2954户居民,小区的居住环境有了极大改善。
“我从2015年到了丽园小区,刚开始来的时候,丽园小区就是在做外墙保温,窗户更换。19年小区合并到丽园小区,到这来以后,社区领导协调积极地把这些问题,包括小区改造、下水改造都搞得相当不错,实实在在为居民办实事的。”丽园小区居民李亚鹏说。
今年75岁的程永琴也是第一批入住丽园小区的居民。2018年刚退休时,因小区缺乏活动场地,她带领20人文艺团队辗转于地下室、办公楼前等处排练。2019年团队已发展至40余人,在小区里的一些机构搬迁后,她们终于有了固定活动场所。
“我们把活动室修起来以后,然后地下铺起地板,条件就越来越好的,还装上了大镜子。我们每个人还买一套练功服,当时舞蹈队就有了,有4个舞蹈队,丽园一直到现在,我们变得有30个活动室。”丽园小区居民程永琴说。
如今,丽园小区已组建“雪莲艺术团”等23支群众文艺队伍,吸纳各族居民900余人,年均开展文艺活动120余场。每周五晚的社区电影放映等活动,更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去年到厦门演出的时候,我们在全国拿了金奖。我作为一个丽园的居民来讲,我感到非常高兴,非常幸福。”程永琴说。
在推进基础设施与社区治理“双轮驱动”的过程中,丽园小区创新构建“党建 + 治理”新模式。社区党委通过5任班子接续努力,构建起“9个网格支部 + 450名党员”的红色矩阵,带动5支志愿服务队、26支文艺队伍和3个自治组织协同发展,吸引900余名各族居民参与社区共建,累计服务群众7000余人次,实现了硬件改造与软件提升的有机统一,为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
伊州区丽园街道丽园社区党委书记吴福梅表示:“我从2023年来到这个社区,当时来到社区以后,着重从民生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我们让居民的心乐起来,扩建功能室,增加文艺队,吸收新鲜血液,现在的功能室从有8个扩展到现在37个。我们还搭建了夸夸长廊,目标就是想通过挖掘身边的典范,打造一个心与心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些暖心活动,居民乐起来了,居民的心也就聚了。”
今年,丽园小区通过城市更新工程新建2个口袋公园,并打造200平方米多功能健身广场,实现生态改善与民生福祉双提升。作为哈密市“口袋公园”建设的缩影,该项目展现了城市微更新的显著成效。数据显示,自2024年启动专项建设以来,伊州区已利用小区转角、废弃地等边角空间建成27处精品口袋公园,总面积达2.7万平方米。这些精心布局的便民设施,打造了“5分钟便民生活圈”,成为展现城市温度的重要民生举措。
“健身器材多了,儿童的娱乐设施多了,对老百姓来说,城市更新改造的温度提升了,丽园社区现在对小孩有娱乐的设施,对老年人有健身的设施,对娱乐休闲的老年人有打牌休闲的场所,对喜欢文化、音乐的人有文艺展示的平台,对健身的人有专门的体育活动室,满足了各个层次的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张俊玲说。
丽园小区只是众多哈密市城市发展建设中的一个缩影。2025年,哈密市计划实施的11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将覆盖城北街道的启辰、启明、机辆路等片区的25个小区,同时对楼本体进行节能改造,涉及建筑面积达93.64万平方米。随着改造工作的深入推进,2026年,计划将改造范围扩展到西河、东河、丽园、石油新城街道的17个片区。越来越多的老旧小区正焕发新生,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赵嘉慧 马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