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特战团何以异军突起?解码西部管道公司自控业务自主运维之路
中新网新疆新闻7月28日电(邵洪涛)今年3月以来,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西部管道公司”)6人组成的“自动化特战团”转战天山南北,在戈壁荒漠间的奎屯分输站、哈密压气站、西二三线和阿独线RTU阀室、独山子成品油站和原油站等地奔波,全力推进自控系统改造。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改造实现了自主开发、自主编程、自主调试的全流程国产化。从控制逻辑重构、通信协议适配到全流程系统验证,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与汗水,一举攻克“卡脖子”难题,不仅实现自控系统全国产化,也为西部管道公司锻造出一支能打硬仗的“自动化军团”。
“根正苗红”:从萌芽破土到幼苗挺秀
2025年,既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西部管道公司把握机遇,将今年的自控系统改造项目与国家管网集团“国产自控系统突围”战略紧密相连。
在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核心电子元器件创新研究课题的有力推动下,西部管道公司创新采用“专职+兼职”模式组建攻坚团队,决心将程序编制、组态调试等核心环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12个重点项目‘根正苗红’。”西部管道公司生产部副经理王冠霖翻开项目清单,压气站一键启停改造、压缩机组控制系统升级等自控系统重点工程赫然在列,每一项都承载着自主创新的重要使命。
结合2025年大规模设备设施更新改造,借助自控专业人才队伍优势,西部管道公司自控专业以干代训的“自动化军团”应运而生。经过多轮严格选拔,魏国富、刘功银、谢浚聪、胡威、赵景森、唐金6人脱颖而出,组成这支攻坚队伍。

从今年3月起到年底,“自动化特战团”将在计划完成的12个重点项目基础上,增加5个项目的实施任务。项目均由他们自主实施,内容涵盖程序编制、组态调试等关键工作。他们不仅要确保按计划完成,又要有效防范作业过程中的误触发事件,更要为西部管道公司培养出一支过硬的自控专业骨干队伍。
17个重点项目涉及一键启停改造、自控系统和机组控制系统国产化改造以及控制系统优化等多项内容。其中,奎屯站站控系统国产化升级改造、连木沁和哈密压气站一键启停、鄯善压气站压缩机控制系统国产化升级改造因难度大、耗时长,成为此次国产化系统改造项目中的“硬骨头”。
技术突围:从跟跑到自主的跨越
2024年,国家管网集团研发的首套全国产化自控系统燃驱压缩机组在乌苏作业区成功投入使用,这一突破为后续的自控系统创新之路奠定了基础。

同年6月下旬,国家管网集团董事长张伟来到乌苏作业区考察,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国产化系统的推广应用。让“自动化特战团”站在了自控系统全国产化的“风口浪尖”,也赋予了他们更重的职责。
实现全链条自主运维,是“自动化特战团”的终极目标。从方案设计到作业编程,再到设备运维,他们全程自主完成,不仅有效提升了西部管道公司整体自动化专业水平,更着力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梯队,从而破解技术“卡脖子”的依赖困境。
独乌成品油管道一键启停输改造曾给团队带来不小的挑战。管道在多种工艺运行方案下,一键启停输逻辑的叠加嵌套,使得传统控制逻辑难以满足精准启停的需求。首次调试的那个夜晚,胡威紧盯着实时监测屏幕,突然站起身来急促地说:“参数曲线呈现周期性震荡,说明算法速率值存在问题!”团队成员立刻展开“头脑风暴”,刘功银迅速画出流程图,冷静分析道:“应该是寄存器映射顺序设置出现了问题。”
接下来的72小时,机柜间俨然成了他们的临时作战室。谢浚聪专注编写算法核心模块,赵景森全力调试通讯链路,魏国富则守在站控机前反复验证……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机柜间时,魏国富猛地欢呼出声:“压力波动幅度正常了!”直到此刻,他们才恍然惊觉,已熬过了三天三夜,几乎未曾合眼。依托国产化自控系统的改造升级,独乌成品油管道就此具备了全流程一键智能启停的核心能力,这一技术难关,终于被攻克。
“国产化自控系统改造实现技术突围,自控系统全国产化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王冠霖话语中难掩激动与自豪。
人才锻造:老师傅与新生代的接力
西部管道公司“以干代训”的培养模式,为“自动化特战团”的成长注入了强大动力,让他们如虎添翼。

“自动化特战团”虽仅有6人,却个个精干高效,个个都是特种兵。
魏国富和刘功银拥有十几年的丰富经验,是西部管道公司自动化系统从初步自主运维到不断升级优化全过程的亲历者。他们不仅是团队的主心骨,更是自控系统的“活字典”,对各种技术细节了如指掌。
团队中4名青年员工谢浚聪、胡威、赵景森和唐金,也各有所长。胡威擅长控制算法优化,逻辑思维极强,在现场调试时总能快速锁定问题关键;赵景森对通信和设备联调尤为敏感,面对复杂的信号故障,总是第一时间精准定位……
“每次遇到棘手问题,都是两位师傅用丰富的经验和冷静的判断,帮助我们指明方向,拨开迷雾。”谢浚聪深有感触。
刚加入时,4名青年员工现场经验匮乏,更多时候只能“纸上谈兵”。参与独乌成品油管道一键启停输改造项目时,面对海量的控制逻辑和密密麻麻的通讯协议参数,他们一度感到手足无措。
魏国富师傅看着他们迷茫的样子,笑着说:“别怕,咱这活儿就是一遍一遍看、一遍一遍试,没有学不会的。”随后,他将一摞设计文件递给谢浚聪,耐心教他从流程图一点点推演一键启停输控制逻辑,直到谢浚聪能够熟练掌握控制程序的编写。
谢浚聪至今还记得在独山子首站深夜调试。当时系统总是莫名断链,设备反复报错,大家忙碌了一整天都没能找到问题根源。晚上,他和赵景森趴在站控机前,仔细翻阅所有记录,逐个排查信号链路。直到凌晨两点,才发现问题出在一个隐蔽的PLC通讯链接配置上。
正是这种“传帮带”机制,催生出青年员工惊人的成长速度。赵景森谈起成长经历时感慨:“每次凌晨三点的调试,把我从‘小白’炼成了钢。”
这种“实战化教学”让谢浚聪、胡威、赵景森、唐金等青年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显著提升。
体系支撑:从技术攻坚到生态构建
“自动化特战团”之所以具备独立作战能力,离不开西部管道公司构建的全链条支撑体系。

在奎屯分输站国产化系统改造中,生产部冯军积极协调厂家、设计院、作业区组成“四方联动”机制,为团队提供从硬件测试到协议破解的全流程支持。当国产PLC与第三方设备通讯受阻时,他又组织后方技术专家组24小时在线支援,及时解决难题,高质量的解决方案也成为了后续项目的“黄金指南”。
2024年,团队依托LHT,成功把全国产化的控制系统应用在进口燃驱机组;2025年,团队自主实施,将全国产化的控制系统拓展应用在其他机组、站控和阀室……一步步的突破,记录着自主创新的足迹。
当独乌成品油管道一键启停输改造项目最终通过72小时运行测试时,他们没有庆祝,而是立刻投入到下一个项目的筹备工作中。
如今“自动化特战团”已形成“双师四青”的黄金架构,即两位资深专家带领四名青年骨干。目前,他们已完成17项重点项目中的5项,自主编写代码超5万行,同时带动基层站场12名技术人员提升了承担复杂项目的实战能力。正如独山子输油气分公司副经理兰明勇所说:“他们用键盘敲开了技术自主可控的大门,用代码筑起了能源安全的防线。”
当夕阳染红戈壁,独山子原油站机柜间的灯光再次亮起。“自动化军团”的成员们刚刚收尾独山子原油站PLC系统的整合优化工作,来不及多作休整,已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下一个项目的筹备中。在他们心中,由“自动化特战团”辐射带动,锻造出一支能打硬仗、独立作战的“自动化军团”的终极目标始终清晰如炬——那就是彻底破解“卡脖子”的技术困局,加快推动西部管道公司自控系统实现全面国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