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荒到绿洲 艾西曼区域交出“绿色答卷”
沙荒曾万里,五载育绿洲。7月中旬的阿瓦提县艾西曼湿地绿意涌动,自2021年启动该区域生态修复及荒漠化治理工程后,当地通过引水建设滴灌系统,结合人工造林、湿地修复、封沙育林等综合措施,让这片区域逐步构建起稳定的荒漠生态系统,成功从沙荒蜕变为绿洲。
阿瓦提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是我国北方防沙带塔里木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区域,也是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重要“战场”。2021年,阿克苏地区启动塔里木河重要源流区(阿克苏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艾西曼区域生态修复及荒漠化治理项目既是该工程的子项目,也是地区第五个百万亩生态治理工程之一。
艾西曼区域,指阿克苏河冲积扇扇缘洼地汇积的艾西曼湖及周边区域。由于受南部沙漠不断侵袭,湖区面积逐渐萎缩,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几年前,这里还是狂风裹挟着黄沙,连飞鸟都不愿驻足的荒漠,如今却绿意蔓延,艾散江·木太力甫已经在这里工作3年了,他每天穿梭在林地间,负责管护2万亩左右的种植林。
阿瓦提县林业和草原局艾西曼管护站护林员艾散江·木太力甫说:“这梭梭林两三年就长得比我高了,我和妻子每天徒步巡护几百亩林地,心里满是欣慰。”
治理过程中,阿瓦提县利用阿克苏市、温宿县的再生水及季节性生态水扩大湖区面积,化解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与缺水的矛盾,通过人工植苗、播种、补充灌溉等科学方式促进荒漠旱生植被恢复,实现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逐步构建起相对稳定的荒漠生态系统。
此外,在树种选择上,当地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选用耐干旱、贫瘠、抗风蚀沙埋、稳定性好且抗病虫害的品种,其中耐盐碱干旱的刺槐、沙枣分别与新疆杨混交造林,充分发挥生态价值,形成良好的防护效果。
项目实施后,艾西曼湖区湿地生态功能增强,连片芦苇与混交林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环境,鸟类结伴飞翔,塔里木兔、狐狸等曾难觅踪迹的野生动物,如今也不时地在湿地旁徘徊觅食。
阿瓦提县林业和草原局艾西曼管护站护林员艾散江·木太力甫说:“刚来的时候基本看不到野生动物,这两年湖水水位高了,种了胡杨、梭梭等植物后,狐狸、白鹭、野兔都很常见。”
目前,艾西曼区域生态修复及荒漠化治理项目成效显著,已完成生态修复78.8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6万亩,森林覆盖率从4.5%大幅提升至45%,这片土地实现了从风沙肆虐、生态脆弱到绿意渐浓、生机勃勃的惊人逆袭。
“下一步,我们将创新治理模式,提升生态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探索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结合,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林果业,让成果惠及群众,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阿瓦提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蒋丽丽说。(麦吾兰江·莫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