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接力守绿五十载 让戈壁滩结出“致富金果”​

接力守绿五十载 让戈壁滩结出“致富金果”​

2025-07-29 19:36:58 来源:温宿县融媒体中心

  在温宿县柯柯牙镇,3.2万亩核桃林在烈日下舒展枝叶,枝头“温 185”“新 2”等品种的核桃即将丰收。这片“中国核桃之乡”核心产区,见证着盐碱荒漠到绿洲果园的蜕变,也镌刻着几代人的坚守。

  1978年,20出头的田宝远来到刚成立4年的温宿县木本粮油林场当技术员。当时林场仅200亩林地,周边是 “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的盐碱荒漠。“一眼望去全是戈壁,偶尔能见到骆驼刺和红柳。沙尘暴来的时候,黑风卷着沙石,站都站不稳,腿被打得生疼。”这种恶劣天气,在 1986年柯柯牙工程启动前是常态。

图为20世纪80年代初,田宝远在温宿县木本粮油林场担任技术员期间,指导农民给果树授粉。田宝远 提供)图为20世纪80年代初,田宝远在温宿县木本粮油林场担任技术员期间,指导农民给果树授粉。受访人供图

  1986年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启动后,田宝远所在的林场成了苗木供应“主力军”。“我们每年供应防护林、用材林和果树苗木,职工们把苗木抱上车直送柯柯牙,总能满足需求。”在军民携手下,柯柯牙从荒芜到苍翠,创造了生态奇迹。

  生态渐好时,田宝远开始思考:防风林固沙但管护成本高,如何让绿色延续?“得发展经济林!核桃一亩能产四五百公斤,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都得兼顾,林业才能长久。”

  担任技术员期间,田宝远和职工们扎根林场攻关核桃新品种。1989年,历经十余年培育的“温185”核桃问世 —— 皮薄如纸,一捏就破,出仁率高达70%。

  1998年田宝远升任林场厂长后,大刀阔斧推广新品种,探索矮化密植模式,将每亩种植量提至44株,亩产从不足百公斤跃升至300公斤。“有了平台就要好好干。我们把苹果、梨子的栽培经验用在核桃上,实现当年栽种、次年嫁接、第三年挂果。”

  进入21世纪,田宝远一边下地推广新品种和栽培技术,一边带着核桃跑全国展会。“第一次在云南参加全国核桃大会,我们的核桃亩产300公斤,远超当时全国180公斤的平均水平。”

  如今,林场已发展成3.6万亩的种植示范基地,其中经济林3.2万亩,优质核桃1.6万亩。依托与新疆林科院的合作,林场持续繁育推广优质品种。2004年“宝圆”品牌创建,同年温宿县获评“中国核桃之乡”;2023年“温宿核桃” 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4 年获香港优质正印认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在其带动下,“温 185”“新 2”成为南疆主栽品种,温宿县核桃种植面积达85万亩,年产值超20亿元,成全国最大薄皮核桃生产基地。“全场有21种优质核桃品种,5个品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年加工销售核桃6000-7000吨。”林场项目部负责人李恒宇介绍,2021年建成的冷榨核桃油生产线,能生产10余种农产品远销全国。

田宝远给儿子田青泉分享年轻时参加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的故事。赵新昌 摄田宝远给儿子田青泉分享年轻时参加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的故事。赵新昌 摄

  生态好了,产业兴了,越来越多人返乡种林果。田宝远的儿子田青泉就是其中之一。“我种了40亩核桃,‘温185’亩产300多公斤,‘新 2能到400多公斤,一亩地纯收约 2000 元。”他说,“我们这代人要守好这片绿,让它产生更大价值。”

  从“沙进人退”到s“绿进沙退”,从单一造林到多元产业,柯柯牙的故事仍在续写。田宝远望着柯柯牙浩瀚林海,期盼道:“希望后人继续走柯柯牙的路,发扬柯柯牙精神,让老百姓的日子更富裕。”(赵新昌)

【编辑:宋欣】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