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克斯县琼库什台村:多元业态绽放,绘就乡村旅游新图景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琼库什台曾是特克斯县最偏远的深度贫困村。如今,这个村落凭借对在地民俗文化与草原生态资源的深耕,跳出旅游发展“跟风”模式,探索出以乡村观光为基础、民俗体验为特色、休闲度假为重点的旅游业发展新路径,从单一生态观光游向深度文化体验游成功转型,不仅蝶变为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更成为无数人心中向往的 “诗和远方”。

7月25日,走进琼库什台村,秀美的草原风光与成片的森林交相辉映,林间与草原上独特的木构建筑群,搭配浓郁的民俗风情,引得众多游客慕名而来。谁能想到,这个如今游客如织的村落,多年前还因地处偏远、产业单一而深陷贫困。
旅游起步初期,村里也曾跟风开展简单的农家乐和骑马项目,但同质化的服务难以留住游客。村“两委”和民宿业主及时转变思路,从挖掘本地文化与提升服务质量入手,依托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底蕴,将游牧民族传统生活方式与旅游体验深度融合,逐渐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如今,游客们或骑马拍照,或结伴打卡,尽情享受这片土地带来的宁静与美好。
随着琼库什台村知名度的提升,旅拍业悄然兴起,成为深度体验游的一大亮点。在琼库什台鹿野摄影工作室,工作人员正忙着为游客挑选民族服饰、搭配妆容。该工作室负责人崔作林介绍,当地旅游旺季为三个月,七月正值旺季,旅拍店每日接待客人约七八位,多的时候能达到十几位。后山和乌孙古道是当地知名的拍照“出片”地。
正午时分,位于村落中心的古道餐厅迎来用餐高峰。餐厅内,奶茶的醇香与火锅的鲜香交织,工作人员穿梭于餐桌之间,麻利地端上热气腾腾的奶茶,及时回应游客需求。从过去村民自家小院里的简单饭菜,到如今可容纳300人、主打当地特色风味的餐厅,餐饮业态的升级,正是村里旅游从“能吃饭”向“吃文化”转型的生动缩影。
古道餐厅负责人马小军告诉记者,该餐厅是琼库什台较大的一家,面积达400多平方米,可容纳300人左右,提供火锅、特色奶茶、风味奶茶以及现打现榨的果汁等。旅游旺季期间,每日接待量在200-300人。
徒步领队陈先生对古道餐厅赞不绝口,餐厅不仅免费提供茶水,且味道上乘,他常年带队来此用餐,到琼库什台总会带客人光顾。
琼库什台村的好肥羊民宿是游客体验当地民俗文化的家访点之一,这里不仅有美味的传统美食,更有纯朴的民俗文化体验。与早期单纯提供住宿的“农家乐”不同,如今的民宿更像一个文化窗口。游客在此可体验骑马、学习民族舞蹈,沉浸式感受当地牧民特有的待客之道,在挤牛奶、抱小羊、听冬不拉弹唱中,触摸传统生活的温度。
来自重庆的游客段丹丹被琼库什台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民俗文化深深吸引。在好肥羊民宿的民俗家访点,她与家人在欢声笑语中感受着当地的民俗文化。她说,现场景色迷人,老板介绍了当地特色美食和牧民文化,和孩子在这里能更好地交流互动,希望大家都来琼库什台感受新疆的人文风情。

琼库什台村这种“民宿 + 民俗”的独特家访模式,是村里挖掘在地文化的核心载体。通过精心设计的民俗体验活动,游客从“走马观花看草原”转变为“深度参与品文化”,不仅激发了对这片土地及其文化的尊重,更让牧民通过展示传统技艺实现增收,形成“文化传承 + 乡村振兴”的双赢局面。
好肥羊民宿负责人林琳介绍,今年琼库什台最流行的是毡房家访文化。游客可进入本地牧民家中,体验挤牛奶、抱小羊、听冬不拉弹唱、喝奶茶、参与打馕、制作酥油等活动,还有深层的毡房赶毡文化可供体验。游客走进牧民毡房,与当地各族朋友畅谈草原故事和家庭生活,这类活动深受游客喜爱。
截至目前,琼库什台村的旅游配套设施已颇具规模。据统计,全村现有165家民宿为游客提供住宿选择,其中130余家民宿自带餐饮服务,方便游客品尝当地风味;3家专业旅拍工作室依托草原、古道等特色场景,定格游客与文化的交融瞬间;12个家访点让擀毡、打羊毛等传统技艺成为可体验、可感知的“活文化”。
这些多元化的配套设施,既保留了村落的原始风貌,又因深度融入在地文化,让琼库什台村从昔日的贫困村落蜕变为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其典型案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琼库什台村:打造国家级哈萨克族名村》被列入《2024 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真正实现了从生态观光游向深度文化体验游的华丽转身,成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