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浦县以“党建+文体+旅游”深度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指引下,洛浦县通过机制创新、路径拓展与保障强化,推动党建、文体、宣传、教育、旅游等多领域深度融合,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理念转化为生动实践,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洛浦模式”。

全县村(社区)实现文体队伍与党支部 “双覆盖”,1452 支体育队伍成为 “流动堡垒”。“石榴籽篮球队” 以 “政策宣讲 + 赛事” 融入周活动,今年已办三大球联赛等 1904 场次。263 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党员占 68%,开展 “党建 + 体育” 活动 890 余次,形成 “支部建在运动队,民心凝在活动中” 的格局,2025 年群众参与基层事务积极性同比上涨 35%。

以 “村 BA”“三大球” 联赛为载体,赛事设非遗展示区,今年覆盖 80% 村(社区),8000 余名各族群众同场竞技。首届 “石榴籽杯” 全疆足球邀请赛促成跨区域、跨民族交流。
线上依托 “洛浦文旅” 等三级矩阵,赛事短视频播放超 10 万次;线下 242 个村(社区)设宣传栏,让 “中华民族共同体” 理念可感可知。
在青少年心中播撒团结种子,是洛浦县的重要实践。依托 4 所国家级、3 所自治区级足球特色校,“校际联赛 + 文化互鉴” 育人体系让孩子们在 “奔跑吧・少年”“京和杯” 等赛事中培养团队精神。
洛浦县第一小学的戏曲社团里,800 余名各族学生学习京剧、黄梅戏等,他们演绎的黄梅戏《天女散花》选段登上国家级舞台,戏曲成了连接情感的 “连心桥”。
洛浦县文体活动还激活了人才与发展动能,以 336 名教职工运动员为骨干,组建“洛浦体育人才库”,积极参与“皖和杯”“津和杯”等跨区域赛事,构建“以赛育人、以人促融”发展链条。携手北京体育总会开展“京和杯”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教学与联合集训等形式,推动文体资源跨区域对接。依托人才库资源,探索“文体搭台,经济唱戏”的融合发展新模式,在举办跨区域赛事期间同步开展特色农产品展销活动,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
乡风文明也在文体活动中悄然提升。洛浦县以“文体体育+文明”模式为抓手,将文体活动与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合,把“周文体活动”打造成移风易俗的“实践课堂”。2025 年全县开展的 5566 场文体活动中,65% 融入移风易俗内容:篮球友谊赛上表彰 “最美家庭”,趣味运动会里有 “垃圾分类赛”。山普鲁镇创作的 “文明新风三句半” 被地区媒体采纳,全县 90% 的村(社区)修订了含文明培育条款的村规民约,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文体 + 旅游” 的融合,让洛浦的特色资源焕发新活力。2025 年 5 月,首届塔克拉玛干沙漠健身运动会推出 “姑妈篮球”、沙漠摔跤等特色项目,670 名选手参赛、6000 余名群众观赛。“文体旅游专线” 串联起全民健身中心、铜器手工作坊等景点,“田园风光 + 民俗体验 + 非遗研学” 线路备受青睐。2025 年上半年游客满意度调查显示,96% 的受访者切身感受到洛浦各民族和谐共居的景象,89% 的游客愿意向亲友推荐洛浦“文体 + 旅游”。
人才梯队建设为文体事业注入持久动力。2025 年,洛浦通过 “县乡校” 三级选拔,从校园和村(社区)挖掘 120 名体育潜力苗子,为他们配备不同民族的双教练;篮球、足球等青少年体育协会相继成立,263 名体育骨干通过培训上岗,“兴趣培养 — 技能提升 — 文化互鉴” 的培育体系日渐完善。
硬件设施则成为 “团结阵地”。2024—2025 年,洛浦投入 140 万元实施全民健身补短板工程,实现行政村文体设施全覆盖;足球、篮球协会训练场设置 “国通语学习角”,拜什托格拉克乡 “跨民族联队” 在训练中用双语协作,不仅拿下县级联赛冠军,更让运动场地成了 “活课堂”。由北京援建、总投资约 8000 万元的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图书馆,已成为服务各族群众的 “民心工程”。
如今的洛浦,“党建+文体+旅游”深度融合,文体活动成为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文化互鉴化作凝聚价值认同的桥梁,产业融合升级为推动共同发展的引擎,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洛浦篇章,汇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合力。(穆拉迪力·阿卜杜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