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间流光映绿洲——喀什地区光伏产业书写荒漠“绿电高地”纪实
“目前,莎车县建成和在建光伏电站共26座,装机规模378.2万千瓦,其中253.2万千瓦已并网发电,‘绿电’进入寻常百姓家。”近日,莎车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的茫茫荒漠戈壁上,成片光伏板如蓝色海洋铺展至天际,全疆首个千万千瓦级全光伏新能源基地正以“绿电”为笔,在大漠之上书写能源转型的壮阔篇章。
“喀什已建成全疆首个千万千瓦级全光伏新能源基地。”6月中旬,这一喜讯在南疆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上传开。这一里程碑式成就,源于喀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年日照时数超2800小时,广袤荒漠戈壁为光伏开发铺就天然场地,全地区光伏发电可开发规模达2亿千瓦,为新能源发展铺就了“黄金赛道”。
从昔日能源输入地到如今的“绿电粮仓”,喀什实现了从传统能源结构向清洁能源主导的历史性跨越。

作为叶尔羌河流域千万千瓦级“水光储”基地的核心工程,莎车100万千瓦光储一体化项目堪称典范。在占地2.7万亩的光伏方阵中,800MW光伏板与800MWh储能系统形成“超级充电宝”,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9.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3.4万吨。
“项目创新采用‘板上发电、板下固沙’模式,通过桩基固沙改善土壤条件,光伏板降低风速减少扬尘,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提升至30%以上,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地区发展改革委工作人员说。
截至6月底,喀什光伏装机容量历史性突破1024.86万千瓦,占全疆光伏总装机的13.4%,位居全疆第一。
喀什750千伏变电站集控中心内,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实时显示电力外送情况,通过已建成的喀什—巴楚—莎车750千伏三角环网,绿电正源源不断输往全疆各地。
作为全国唯一建成750千伏三角环网的地市级行政区域,喀什电网结构为新能源外送筑起“高速公路”。
“投资78亿元的750千伏双环网加强工程建成后,供电保障能力再提升500万千瓦。”国网喀什供电公司副总工程师郅明亮介绍。
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光伏基地2430万千瓦光伏项目,喀什地区积极推进莎车喀群、巴楚胜利等5座750千伏变电站及配套线路纳入国家“十五五”电力发展规划,届时新能源外送能力将跃升至300万千瓦,为更大规模光伏开发筑牢基础。
得益于与中东部省份2到3小时的时差,喀什光伏发电高峰恰好填补内地晚高峰电力缺口。通过“水光蓄储”一体化智慧调度平台,绿电精准匹配高载能产业和储能设施,实现“本地消纳+外送支援”高效利用模式。
据悉,今年1—6月,喀什新能源发电量达33.58亿千瓦时,彰显了高比例新能源电网的稳定运行能力。
高比例新能源并网,对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出了新考验。喀什地区探索形成的“源网荷储”协同模式,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实践样本。
截至6月底,喀什地区建成储能电站28座,规模达177.3万千瓦,占全疆总量的16.9%,为高比例新能源接入提供坚实保障。“水光火储”多能互补体系实现枯水期光伏补电、丰水期水电调峰的灵活运行。
同时,数字技术为电网装上“智慧大脑”。新型电力系统智慧调度控制系统实现“光储”联合运行与故障秒级响应,构网型储能技术的示范应用,进一步增强电网稳定性。
随着喀什光伏产业蓬勃发展,当地正积极布局氢能项目。在光伏产业发展基础好、交通条件便利的喀什市、疏附县、巴楚县等地,先行推动氢能制、储、输、用协同发展,拓展氢能在交通、储能、化工等领域的应用,着力打造南疆乃至全疆业态丰富、场景适配、规模领先的氢能产业发展示范区。
在政策引导下,产业韧性持续增强,喀什地区光伏产业依托“源网荷储”的发展经验主动破局,从荒漠到“绿电高地”,更多“板上阳光、板下希望”的故事将在这里续写。(石观 李霖 秦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