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乌拉泊古城获准纳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名单

乌拉泊古城获准纳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名单

2025-08-01 11:18:35 来源:乌鲁木齐市融媒体中心

  7月31日,记者从乌鲁木齐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了解到,位于我市南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乌拉泊古城,已得到国家文物局同意,被纳入国家遗址考古公园立项单位名单,将经过系统打造,成为守护中华文明根脉、讲述中国故事、滋养民族精神的文化地标与公共空间。

乌拉泊古城外景。记者王畅彤摄乌拉泊古城外景。记者王畅彤摄

  乌拉泊古城一直备受各界关注。该城规模宏大、保存较完整,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长约550米,东西宽约450米,周长约2000米,城墙夯筑,角楼、瓮城等遗迹清晰可见。

乌拉泊古城内的观光步道。记者王畅彤摄乌拉泊古城内的观光步道。记者王畅彤摄

  按照考古工作是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贯彻保护为主、考古先行的工作思路。今年6月起,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乌拉泊古城完成勘探工作,7月1日,乌拉泊古城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按计划考古工作人员将在今年对古城内1000平方米范围进行考古发掘。

乌拉泊古城航拍图。记者王畅彤摄乌拉泊古城航拍图。记者王畅彤摄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乌拉泊古城考古队负责人胡兴军介绍,乌拉泊古城考古发掘项目属于主动性考古发掘,已列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关注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关键领域。

乌拉泊古城航拍图。记者王畅彤摄乌拉泊古城航拍图。记者王畅彤摄

  乌拉泊古城进行的考古工作,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新疆大学历史学院、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乌鲁木齐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共同开展。

乌拉泊古城历史陈列馆内的展品。记者王畅彤摄乌拉泊古城历史陈列馆内的展品。记者王畅彤摄

  乌拉泊古城被纳入国家遗址考古公园立项单位名单后,将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指导,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和目标,完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深入开展文物保护、研究、展示、传播等工作,持续做好考古成果转化,强化文化产品供给,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乌拉泊古城历史陈列馆内的展品。记者王畅彤摄乌拉泊古城历史陈列馆内的展品。记者王畅彤摄

  据了解,国家文物局负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评定管理工作。本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乌拉泊古城考古遗址公园及交河故城考古遗址公园两家单位被批准纳入国家遗址考古公园立项单位名单,考古遗址公园符合若干条件且已初具规模后再开展评定工作。评定合格者,由国家文物局授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称号,并向社会公布。

乌拉泊古城历史陈列馆内的展品。记者王畅彤摄乌拉泊古城历史陈列馆内的展品。记者王畅彤摄

  也就是说,本次乌拉泊古城获准纳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名单,是未来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先决条件。

  此外,大家熟悉的圆明园、三星堆遗址、秦始皇陵等,都建成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地标,而北庭故城是新疆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什么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近日,国家文物局完成新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工作,从30家申报单位中最终确定10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至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评定65家,分布在全国21个省(区、市)。

  很多人会问,什么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根据《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研究阐释、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文化空间”。 通俗地说,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众可以通过观摩考古现场、欣赏出土文物、消费文创产品、体验考古发掘和文物修复,接受考古熏陶、历史教育,深入了解遗址承载的文化与历史,理解国家民族的发展历程,探寻人类社会的过往与将来。

  大家熟悉的圆明园、三星堆遗址、秦始皇陵等,都建成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乌拉泊古城航拍图。记者王畅彤摄乌拉泊古城航拍图。记者王畅彤摄

  国家文物局负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评定管理工作,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考古遗址公园符合若干条件且已初具规模后再开展评定工作。评定合格者,由国家文物局授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称号,并向社会公布。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国家文物局坚持质量优先,坚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严格依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把牢资格关和准入关。在评定通知中,要求各申报单位要向公众实行常态化开放,持续开展考古研究、运营监测和社教活动,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文化和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明显。在评定过程中,增加了书面评估环节,统一评分尺度,组织21名专家按照研究领域分模块进行统一评分,减少分值偏差。

  据了解,2010年,首批国家遗址公园公布,包括北京圆明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历经15年的发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承载和重要内容。“十四五”以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等规划和政策文件,有了政策保障。多部门协作力度加大,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文化和旅游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立项单位作为支持重点;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文物局印发文件,保障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用地等合理空间需求。地方政府重视推动,15个省份公布193家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及立项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分别成立专委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连续举办文化艺术周,行业吸引力、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2025年3月开始施行的新修订文物保护法,明确了考古遗址公园的法律地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核心节点,应当建设成为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国家级平台和窗口,正迎来发展的机遇期。

  正如在国家文物局官网网站,一则政策解读文件中所说,面对新时代新使命,各地区各相关部门更应该主动作为、趁势而上,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

【编辑:张家伟】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