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建军节丨今天,向投身新疆电力事业的退伍老兵致敬

建军节丨今天,向投身新疆电力事业的退伍老兵致敬

2025-08-01 17:07:21 来源:中新网新疆

  从国防绿到国网蓝,从现役到退役,变的是就业的领域和岗位,不变的是用一生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庄重承诺。新疆电网有无数的退伍军人,这个八一建军节,我们走近这些电力“老兵”,以崇高的敬意,讲述他们扎根基层,为电力事业默默奉献的故事。

  张兴魁:从“闻令冲锋”到“带电护航”

  张兴魁,1990年参军入伍,1993年复员后进入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现任输电运检中心带电作业班班长。

张兴魁(左一)和同事在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带电库房检查工器具。
张兴魁(左一)和同事在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带电库房检查工器具。

  他至今记得第一次带电作业的场景:二十多米高的铁塔上,厚重的绝缘服裹着全身,耳边“滋滋”的电流声让人发怵,他硬着头皮向电光弧火伸出手。起初的恐惧褪去后,技术愈发熟练,但危险始终存在。家人起初只知他是电力工人,得知是带电作业后,天天嘱咐他注意安全,甚至劝他辞职。可他从未动摇:“既然选了,就得干好。能给千家万户送光明,我自豪!”

  这份执着源于部队的淬炼。1990年新兵训练时,附近监狱有囚犯逃跑,监管人员鸣枪示警,他和战友抱起枪就冲,在几公里泥路上狂奔,雪水灌进鞋里,肺里像着了火,最终追回所有逃犯。“枪声就是命令”的信念从此扎根。

  转业后,“故障就是命令”成了新准则。1998年腊月二十九,110千伏芨风一线因冰灾断线,雪埋到脚面,他带人爬上结冰的电杆,手被铁皮粘掉一层皮也没停。直到线路通电,村里响起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他才捂着伤口笑了,说:“当兵保家卫国,现在守护灯火,本质一样。”

  刘新民:高炮侦察兵的“电力攻坚路”

  刘新民,1991年12月在陕西宝鸡某部队服役,是一名高炮侦察兵,曾两次获评“优秀士兵”,因表现突出被破格提拔为侦察班班长,1993年获侦察兵比武第一名,1994年退伍,1996年入职国网昌吉供电公司从事带电作业,曾任带电作业班班长、技术主管。

刘新民(左一)在作业现场检查安全工器具。

  在部队养成的吃苦耐劳、严谨细致的品质,成了他工作的“底色”。2007年深秋,呼图壁山区哈木斯特“户户通电”工程启动,他作为小组负责人,既要赶工期,又要保安全和质量。十月的深山,大雪说来就来,他带着队员住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饿了就啃干馕,渴了抓把雪解渴,在零下十几度的寒风中一干就是一个多月。手掌磨出厚茧,冻得发紫开裂,却没人喊过一句累。最终,工程如期完工,当农牧民家的电灯亮起时,他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

  2008年,他代表国网昌吉供电公司参加国家电网公司首次输电线路带电作业专项技能竞赛。从新疆片区到西北五省区片区,他一路以第一名晋级,最终在全国决赛中斩获第十名。“部队教我‘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到最好’,我想用一辈子做好电力这件事,做一盏照亮万家的灯。”刘新民表示。

  阿热斯担别克·热合木别克:机枪手的“光明守护岗”

  阿热斯担别克·热合木别克2016年从长沙理工大学报名参军,服役于武警机动某部,任步兵班机枪手,两年服役期内获“优秀义务兵”和嘉奖各一次,2018年退伍返校完成学业后,入职国网奎屯供电公司,现任输电运检中心电缆运检工。

阿热斯担别克·热合木别克(右一)为新员工讲解如何组装绝缘子。
阿热斯担别克·热合木别克(右一)为新员工讲解如何组装绝缘子。

  军营生活没有影视剧里的惊心动魄,更多是日复一日的枯燥训练。五公里武装越野是家常便饭,每次跑到第三圈,双腿像灌了铅,呼吸急促得像拉风箱,他总对自己说:“再坚持一下,放弃就前功尽弃了。”四百米障碍训练、战术演练、重大活动安保……这些经历不仅练强了体魄,更磨出了他不服输的韧劲。

  2018年退伍后,他带着这份韧劲走进电力行业。从手握钢枪到拿起扳手、检测仪,角色变了,但“任务必达”的信念没变。电缆运检需要极度细心,哪怕一个微小的接头松动,都可能引发故障。他跟着师傅学技术,把部队的“精准”用到工作中,记录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检查设备时不放过任何细节。如今,他常给新员工讲解绝缘子安装技巧,手把手教他们识别隐患。“曾经守护国家和平,现在守护万家灯火,岗位不同,责任一样重。”每当夜幕降临,看着城市的璀璨灯火,他总会想起军营的星空,心中满是自豪。

  龚正:百里风区的“鹰眼哨兵”

  龚正,2012年11月入伍,在武警内卫部队服役,新兵连因训练刻苦获“优秀士兵”称号,2014年12月退伍后,入职国网哈密供电公司,现任输电运检中心技术员,曾获新疆公司首届无人机竞赛团体二等奖、中型多旋翼无人机巡检系统培训“优秀班干部”。

龚正在整理巡线记录。
龚正在整理巡线记录。

  哈密百里风区是出了名的“风口”,8级大风是家常便饭,最高风力能达12级,在这里巡检线路,是对体力和意志的双重考验。刚入职不久的一个深秋,他跟着师傅和同事巡视220千伏风区线路,狂风卷着沙石打在脸上生疼,眼睛都难睁开。按照分工,他负责排查塔身中上部隐患,部队练就的敏锐目光派上了用场——在模糊的视线中,他发现149号塔B相耐张串下方的斜材连接板颜色异常,带着焦煳感。“曹师傅,那里颜色不对!”他顶着风大喊。

  曹师傅用望远镜确认后,脸色凝重:“是新鲜的放电痕迹,重大隐患!”他立刻拿出激光测距仪定位,在狂风中稳稳操作,精准记录数据,配合师傅完成上报。几天后风稍小,检修班组第一时间消缺,看着恢复稳定的线路,他更坚定了信念:“从持枪站岗到守护线路,阵地换了,但‘警惕、担当’不能丢。”如今,他操控无人机巡检时,总能像在部队站岗一样,敏锐捕捉每一个细微隐患,成了风区里的“鹰眼哨兵”。

  薛文峰:三十六年的“变电站忠诚卫士”

  薛文峰,1984年入伍,服役于兵团武警某中队,1989年退伍后入职国网伊犁伊河供电公司,现任变电检修中心变电一次检修工,在电力一线坚守了36年。

薛文峰在伊宁县35千伏多浪变电站对主变进行检查。
薛文峰在伊宁县35千伏多浪变电站对主变进行检查。

  从脱下军装到穿上工装,他把“站岗”的责任感搬进了变电站。36年来,他的足迹遍布伊犁八县两市的每一个变电站,参与过无数次电网建设和抢修。2021年3月,220千伏宁远变电站220千伏远青一线电流互感器突发冒顶故障,他主动请缨担任工作负责人,连续48小时守在现场,制定方案、协调人员、盯紧施工,直到故障排除才敢坐下休息,眼里布满血丝却毫无倦意。2022年12月,220千伏向阳变电站设备验收遇上暴雪,他踩着没过膝盖的积雪爬上设备区,逐项检查参数,确保线路提前送电,化解了迎峰度冬的电网风险。

  如今,60岁的他仍奋战在迎峰度夏一线。7月29日,伊宁县35千伏多浪变电站热浪滚滚,地表温度超过40℃,他俯身在主变旁检查螺栓,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滚烫的设备上瞬间蒸发。“师傅,歇会儿吧?”徒弟劝他。他摆摆手:“主变就像人的心脏,一丝松懈都可能出问题。”36年来,主变运行的细微规律、检修的轻重分寸,早已刻进他的骨子里。“从握钢枪到握扳手,守护的地方变了,但守护的使命永远在肩。”变压器的嗡鸣声,在他听来,就是永不消逝的军号。

  蔡浩:侦查尖兵的“电网攻坚战”

  蔡浩,2009年12月入伍,在新疆公安厅特别侦查队服役期间,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坚韧的执行力,荣获个人三等功1次、优秀士兵3次。2014年12月退伍后,他入职国网阿勒泰供电公司,现任输电运检中心检修一班班长,工作中延续军人本色,获评新疆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蔡浩(左一)和同事对220千伏齐雪都一线进行高温巡视。
蔡浩(左一)和同事对220千伏齐雪都一线进行高温巡视。

  2020年迎峰度夏,220千伏城齐线技改大修任务堪称“硬骨头”,3天内要完成14基铁塔迁改、30支避雷器安装、810套防风拉线加装,还要全程监护750千伏线路跨越施工的封网安全,核心是确保用电高峰时线路“零闪动”。面对高空作业、交叉施工、近电操作等多重风险,蔡浩像在部队执行侦查任务时一样,带着班组反复勘察现场,手绘风险分布图,制定3套应急预案。

  烈日当空,他第一个爬上20米高的铁塔,安全带勒得肩膀发红也顾不上调整;深夜寒风中,他蹲在临时帐篷里核对数据,确保每颗螺栓的力矩都精准达标。有次连续作业18小时,年轻队员体力不支,他默默接过工具:“我来,你们歇会儿,这是命令。”最终,高质量完成所有任务。如今,他仍坚持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检查工器具,登塔时总会多带一副手套备用——就像在部队时随时准备支援战友一样,“退伍了,但‘冲锋在前’这四个字不能丢。”

  努尔曼古丽·吐逊:航母女兵的“服务暖心线”

  努尔曼古丽·吐逊是土生土长的阿克苏姑娘,2013年6月成为辽宁舰通信兵,在海浪与电波中练就了精准高效的作风,2015年获评“优秀士兵”。2016年1月退伍后,她入职国网阿克苏市供电公司,现任营业班班长、党支部书记,兼天山雪莲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十余年间斩获国家电网“优秀共产党员”“巾帼建功标兵”等多项荣誉。

努尔曼古丽·吐逊在阿克苏市团结路营业厅为客户介绍用电服务。

  “人民战士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刚到营业厅时,她发现老年客户对智能设备不熟悉,便带着团队推出“微信预约+上门代办”服务,把部队的“标准化流程”转化为“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办好”的服务准则。有位独居老人不会网上缴费,她每周三午休时都绕路去老人家里帮忙,坚持了整整三年。累计下来,她带领团队解决用电难题345起,创下“服务零投诉”纪录。

  作为第21届“全国青年文明号”号长,她把部队的协同作战经验应用到团队管理中:打破营业班、带电作业班等专业壁垒,组建“一站式”服务矩阵。担任服务队队长后,她带队开展新能源设备巡检12次,走进20所学校讲安全用电课,为38家企业排查隐患,惠及群众超2万人次。有次去偏远牧区宣讲,她用维吾尔语和汉语双语讲解,结束时牧民们齐声喊“电古丽,亚克西!”——这句称赞,比任何荣誉证书都让她珍视。

  崔高阳:军旅淬炼的“带电先锋”

  崔高阳,2014年入伍,在两年军旅生涯中,从队列训练到野外拉练,硬生生把“怕苦怕累”的性子磨成了“迎难而上”的韧劲。2016年退伍后,他入职国网和田供电公司,现任配电带电作业班工作负责人,2024年在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斩获个人、团体双三等奖,被评为“电力行业优秀技能选手”。

崔高阳开展带电作业。
崔高阳开展带电作业。

  入职后不久的一个寒冬,策勒县努尔小学电表设备急需接电,山路结冰导致车辆打滑,施工队几次尝试都没能靠近。“孩子们在没有暖气的教室里等着,不能再等了!”校长电话里的焦急,让崔高阳想起部队里“群众需要就是命令”的教导。他和同事们扛着工具徒步三公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踩进积雪里。到达学校时,绝缘导线冻得像铁棍,剥线器根本咬不住,他摘下手套徒手操作,冰冷的导线粘在手上,撕下时带起一层皮也没吭声。原本半小时的活,他们在寒风中干了两个多小时,当教室的灯亮起,孩子们欢呼着拍手,他冻得发紫的脸上才露出笑容。

  多年来,他把部队的“实战精神”用到工作中:为了拓展不停电作业范围,他带着团队反复试验,2024年成功攻克“柱上开关更换”技术难题,填补了和田公司的空白;为了让更多人掌握技能,他编写的《带电作业实操手册》被列为培训教材,助力214人取得资格证书。“在部队,我们练的是保家卫国的本事;现在,我要练的是守护光明的硬功。”

  杨旭成:沙尘暴中的“电力尖兵”

  杨旭成,1992年从甘肃老家来疆参军,在武警部队服役3年,1993年获评喀什地区支队“优秀士兵”,1994年入党。1995年12月入职国网莎车县供电公司,从抄表工干到托木吾斯塘供电所党支部书记、所长,三十年来把“军人本色”融入每一根线路,荣获自治区“英才工匠”、喀什地区劳动模范等称号。

杨旭成(右一)带领党员服务队为村民开展用电检查。
杨旭成(右一)带领党员服务队为村民开展用电检查。

  2021年5月11日凌晨,特强沙尘暴突袭莎车县,近十级狂风卷着沙砾呼啸而过,10千伏线路瓷瓶被击穿,8个村2000多户用电受到影响。值班室电话响起时,杨旭成抓起听筒,床头的军用水壶“哐当”落地——这个1992年在部队养成的备勤习惯,他已坚持了三十年。“全员集合!”他的吼声穿透供电所走廊,14名员工紧急列队时,沙粒像钢珠般砸在安全帽上。看着气象屏“能见度不足5米”的预警,他扯开安全帽系带:“跟我走,踩着脚印!”

  两公里外的戈壁滩上,风裹着沙形成旋转的涡流,没膝的沙堆让人每走一步都要使出全身力气。35号杆下,脚扣刚搭上杆身就打滑,他让队员递来防滑剂,蹲在沙地里仔细涂抹,又用砂纸反复打磨——这让他想起1993年部队的攀爬训练,教官的话犹在耳边:“稳扎稳打才能突破障碍。”爬上10米高的电杆,他左手扶住横担,右手掏绝缘手套时,裂开的瓷瓶边缘突然划开虎口,血珠刚渗出来就被狂风卷走,只在手套内侧留下暗红印子。“所长,换我来!”杆下的年轻队员急得大喊,他吼回去:“别废话!在部队,任务没完成能撤吗?”

  凌晨5点风势渐弱,最后一颗螺丝拧紧时,他的工作裤膝盖处已磨出破洞,露出和当年训练时相似的疤痕。“合闸!”随着指令,远处村庄陆续亮起灯火,像黑夜里眨起的眼睛。如今,值班室的军用水壶仍灌满清水,每次抢修前,他都会喝上一口——就像在部队执行任务前那样,“从守疆土到守灯火,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肩上的责任。”

  努尔夏提·雪克来提:海警舵手的“电网建设路”

  27岁的努尔夏提·雪克来提是位95后维吾尔族小伙,2017年考入上海电力大学,2019年大三时响应号召入伍,成为中国武警海警某舰艇的操舵兵,因反应敏捷、处置果断,6个月就从新兵成长为能独立掌舵的骨干,负责东海海域巡航、警戒、执法等任务,2021年服役期满返校,2024年毕业后入职国网新疆建设分公司,现任项目现场管控专责。

努尔夏提(右一)在工程施工现场。
努尔夏提(右一)在工程施工现场。

  在舰艇上的日子,他记住了老班长的话:“操舵手要眼里有方向,心里有担当。”一次台风天巡航,突遇可疑船只,他在摇晃的驾驶舱里精准操控方向,配合战友完成拦截,那次经历让他明白“精准”二字的分量。2024年回到新疆,他带着这份严谨投身电网建设,跟着师傅李俊扎在工程一线:学习工程制度时,他像记舰艇操作手册一样逐条背诵;协调施工单位时,他把舰艇上的“协同作战”经验用到沟通中;检查现场安全时,他总能像发现海域隐患一样,一眼揪出违规操作。

  入职一年,他已能独立完成项目基础管理工作,有次检查铁塔基础施工,他蹲在钢筋架旁数了三遍绑扎间距,指出“差2厘米就不符合规范”,施工队负责人感慨:“这小伙子眼里不揉沙子,跟他共事放心!”他常说:“曾经在东海掌舵,守护的是国家海域;现在在新疆建电网,点亮的是万家灯火,都是值得拼的事业。”

【编辑:袁晶】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