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洛浦:科学治沙激活内生动力 绿进沙退绘就共富图景
近年来,洛浦县直面治沙难题,通过技术赋能、政策激励与机制创新,成功破解进度滞后、苗木成活率低、病虫害防治难等瓶颈,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7月30日,记者走进杭桂镇特色沙产业荒漠生态修复项目现场。喷灌与滴灌设施交织成网,通过科学匹配灌溉设施,精准满足作物各生长阶段的需水要求。项目采用多作物套种模式防风固沙,目前已采用小麦套种苜蓿、玉米套种苜蓿等一年生草本套种苜蓿的方式。为保障种苗充足,工作人员正针对缺苗区域开展补苗工作。

巴什艾克尼村村民布海迪且・吾加木尼亚孜承包的50亩治沙地,如今1750株杏树与大片苜蓿相映成趣。“党和政府给了我们治沙的好机会!” 她一边给苜蓿追施农家肥,一边算起增收账,“苜蓿年底能收割一次,杏树挂果后收入更可观,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在 “先建后补” 政策激励下,像她这样主动参与治沙的农户越来越多,全县已形成 “要我治沙” 到 “我要治沙” 的积极转变。

这种转变背后,是洛浦县构建的 “党委引导、政府号召、全民参与、集体增收、农户受益” 机制的积极推动。杭桂镇将5100亩沙地承包给10个经济薄弱村的147户群众,根据农户意愿科学搭配种植结构,既有杏树、桃子、榅桲等经济作物,也有苜蓿、狼尾草、梭梭等生态防护植物,还穿插种植打瓜、苏丹草等兼具经济效益的品种,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让群众切实获益。
洛浦县杭桂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赵阳说:“我们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让治沙成果既惠及生态,更惠及民生。下一步将持续优化种植结构,完善产业链条,让更多群众在‘绿进沙退’的进程中分享发展红利,全力实现 ‘生态改善、共同富裕’ 的目标。”(阿不力米提·阿布都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