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掌“重生”!多学科协作共创“指尖奇迹”
8月5日,阳光铺满新疆四七四医院(原空军医院)骨科病房,小刘的母亲紧紧握着骨科主任王建元的手,声音哽咽:“谢谢你们!让他的断手‘重生’,这相当于给了我儿子第二次生命!”此时,27岁的小刘正轻轻活动着右手——这只一月前曾被完全离断的手掌,如今褪去的旧皮下已透出嫩白新肌,失而复得的“掌控力”在指尖渐生。
时间回溯到7月4日。临近下班时间,小刘的右手不慎遭剪板机切割,整个手掌完全离断,工友们紧急将他送往新疆四七四医院。
“我的右手是不是就这么残了?”
“别怕,我们一定尽力。”面对小刘的恐惧,骨科接诊医生叶门勒汉的话,让他稍稍安心。
当日19时,小刘到院5分钟后,医院创伤中心启动绿色通道,急诊科、骨科、麻醉科多学科团队同步响应,检验科与医学影像科优先术前检查。
“完全离断伤救治每延迟1小时,成活率就会下降10%。”急诊医学科主任郑涛表示,医院创伤中心整合了院前急救、急诊救治与院内多学科力量,在中心的协调下各学科高效配合,通过“零时差”协作争取到的每一分钟,都将为断掌再植抢出黄金救治时间。

19时54分,当小刘送至手术室时,输血科的配血早已配送到位。无影灯下,王建元带领两组团队同时上阵:一组由他与副主任医师陆永江、医师叶门勒汉负责离断手掌的清创与血管吻合;另一组由副主任医师杜永军、主治医师李纯博处理近端创面,标记血管、神经与肌腱。
“血管壁薄如蝉翼,0.1毫米的误差都可能影响血运重建,这是决定断肢能否存活的关键。”王建元说。
显微镜下,手术团队一点点清除挫烂污染的组织,尽可能保留血管、神经和肌腱的完整性。当比头发丝还细的缝合线穿过血管壁时,王建元不由得敛声屏气,以确保每一个动作都与呼吸同频,全神贯注地缝合着被机器切断后的血管、神经和肌腱……
从傍晚到次日清晨,经过近10个小时的鏖战,这场高难度断掌再植手术顺利结束。
“手术结束只是开始,危险期的度过和后期康复治疗更是手部功能恢复的关键。”王建元说。
抗痉挛、抗血栓、抗炎、镇痛、补液、保持适宜温度……在骨科医护团队夜以继日的守护下,小刘的右手掌安然度过了危险期。
“断掌成功再植,关键在多学科‘零时差’的协作与过硬的技术支撑。”王建元表示,术后3-6个月是手部功能恢复关键期,随着康复训练推进,小刘的右手功能还将获得进一步改善。
在新疆四七四医院,这样的“指尖奇迹”并非个例。仅今年入夏以来,该院骨科团队已成功为近20例手(指)足(趾)离断伤患者重续“生命线”,用专业、精湛的再植技术守护着百姓的生命健康。
继续阅读:
断肢急救指南 为再植成功率“加分”!
断肢意外发生时,切勿过度慌乱,正确处理将能大大提高再植的成功率。
新疆四七四医院骨科主任王建元教您正确的处理方法,为断肢的顺利再植保驾护航!
♦现场处理:别让二次伤害雪上加霜
如果被机器轧伤导致断肢,要第一时间停机,绝对不能用力拽拉肢体,更不能倒转机器试图取出离断部分!这些行为可能加重组织损伤,增加再植难度。
♦断端止血:加压包扎是首选,捆扎有讲究
离断肢(指)的近端(靠近身体的一端),要立刻用干净布料加压包扎止血,防止失血过多。
重要提醒:捆扎止血时,尽量勿用橡皮筋。如果出血较多,选用了捆扎止血法,切记,“每捆扎40分钟需松解5分钟”,避免捆扎过紧、时间过久导致肢体坏死。
♦妥善保存断肢:干燥冷藏是核心
断肢保存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再植成功率,记住“干燥、冷藏、不折腾”三原则:
干燥:用干净塑料袋装好断肢,扎紧袋口密封;
冷藏:把袋子放进保温箱,周围放冰水或冰块(断肢千万别直接接触冰水),须保持局部干燥;
不折腾:切勿在创口处涂擦药水!切勿用任何液体浸泡断肢!切勿冷冻!以免破坏断肢组织结构,损害组织细胞,影响断肢再植成活率。
注意:保存断肢以4℃最佳。
♦快速转运:黄金时间6-8小时,越早越好
断肢再植的“黄金窗口期”为6-8小时,送医越及时,再植成功率越高。
如遭遇意外断肢,请立刻前往能够开展断肢再植手术的医院;如果难以实现就近就医,请立即联系最近的医疗机构,让专业人员帮忙妥善保存断肢,再转运至有断肢再植条件的医院。(文/记者 张楠 夏莉涓 图/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