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地区托里县:三联三融三领 做好牧民定居“后半篇文章”
中新网新疆新闻8月7日电(关敏)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帐篷到设施齐全的定居新村,从分散管理的“一村一域”到多村共融的“幸福共同体”,托里县库普乡红旗新区以876户牧民定居为起点,紧扣“联”“融”“领”三字诀,着力打造法治、共治、精治“三治融合”的治理体系品牌。有效破解了治理难题、优化了服务质效、激活了发展动能,成功蹚出了一条“稳得住、能致富、共和谐”的振兴之路。
突出“联”字破题,织密治理“一张网”。针对11个牧业村混居带来的“管理碎片化”挑战,新区以党建为纽带,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联动治理体系。组织联动聚合力。创新建立“新区综合服务中心+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架构,35名党员中心户带动16个网格党小组推动政策落地,实现11个村组织体系和工作力量全覆盖。上半年通过党员领办机制解决垃圾清运、设施维修等民生问题80余件,群众响应率达100%。干群联动促共治。依托“2112”干部下沉机制,由乡班子成员带队组建专项工作组,统筹矛盾调解、安全排查等事务。推行“党员包片+群众自治”模式,划分11个卫生责任区,村民轮流值守,定期开展“最美庭院”评选,参与率超95%。今年以来矛盾纠纷同比下降60%,“陌生邻里”逐步转变为互助互信的“一家人”。区域联动优资源。打破原11个村行政壁垒,区域化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定居房876套,配套自来水管网12公里、污水管网7.8公里,彻底告别“取水难、排污难”;投资190万元建成5700平方米垃圾填埋场,解决3300余人的生活环境难题。如今柏油路通到家门口,路灯照亮晚归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日子一去不返。
突出“融”字提效,构建服务“生态圈”。以“便民、暖心、融合”为目标,推动服务资源集中下沉,让牧民“进一扇门、办所有事、融一片情”。服务融合优体验。红旗新区党群服务中心整合11个村办公阵地,设置党建、民政等4类窗口,推行“领导带班+干部轮值”制度,实现32项高频事项“就近办、马上办”。上半年累计办理业务2100余件,群众等待时间从2天缩至4小时,“以前跑多村,现在跑一楼”成为服务常态。文化融合增认同。投资100万元建成4.5万平方米“牧歌广场”,配备足球场、健身器材等设施,举办体育比赛10余场次;投入50万元升级老年活动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开设“草原书吧”“红色影院”“书画室”“小课堂”等功能室,每周开展黑走马舞蹈、冬不拉弹唱等活动,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中深化交往交流,邻里互动频次提升40%。民生融合暖人心。打造200平方米中心卫生室,为3000余名牧民提供“家门口”医疗服务;改造提升闲置阵地建设“老年助餐食堂”,为400余名老人提供科学营养餐饮服务;整合工作队村干部各支力量,轮班轮岗提供心理疏导、照护服务。通过“一站式”服务与“嵌入式”活动,多村混居的“隔阂感”逐步消融,“一家亲”的归属感日益浓厚。
突出“领”字赋能,激活振兴“新引擎”。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推动牧民从“靠天养畜”向“多元增收”转型,端稳“幸福饭碗”。企业领航促就业。依托“企业+新区+牧民”就业联动机制,与5家重点企业签订定向用工协议,开展餐饮服务等定向技能培训12期,年输送就业350余人次,帮助牧民年人均增收1万元。针对年龄较大、技能单一群体,开发社区保洁、绿化养护等公益性岗位550余个,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支部引领促发展。村党支部牵头盘活定居房资源,培育5家“牧家文化”主题餐厅,推出手抓肉、马奶酒等特色餐饮及黑走马舞蹈表演项目;扶持2家肉制品、奶制品加工厂,统一包装销售牧区特色产品;组织举办农牧民集市8场次,带动民族手工艺品、特色美食销售,每场次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形成“餐饮+加工+集市”的多元产业格局。科技引领优产业。整合驻村工作队“为民办实事”经费22万余元,引入畜牧专家开展品种改良技术指导,改良西门塔尔牛、巴什拜羊等优良品种2700余头(只),牲畜成活率提升至92%,牧民养殖收益增长30%。建立“党员技术先锋岗”,15名党员带头示范科学养殖方法,带动325户牧民发展庭院经济,户均年增收2200元,推动传统畜牧业向标准化、高效化转型。
从“游牧散居”到“幸福聚居”,红旗新区的蝶变,是托里县以“联”破题、以“融”聚力、以“领”增收的生动实践,让牧民的“定居梦”真正变成“幸福梦”,为乡村全面振兴写下更动人的边疆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