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戈壁深处的智慧革命:一台无人矿车的启示

戈壁深处的智慧革命:一台无人矿车的启示

2025-08-10 17:44:27 来源:中新网新疆

  8月9日22时21分的夜幕下,国家能源集团哈密煤电有限公司大南湖二矿的集控中心依然灯火通明。无人驾驶技术经理胡仪伟坐在干净整洁的VR驾驶室内,通过屏幕注视着数公里外正在复杂地形上稳定行驶的无人矿车。这台国内首台通用运输场景露天矿用无人运输机器人,正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在长距离、重载大坡道上安全运输着煤炭。屏幕上实时显示的各项数据平稳正常,而十年前,这样的场景还只是王庄明—这位被矿工们称为“智能化矿山技术带头人”的工程师脑海中的一个梦想。

  从“三个孤岛”到智慧大脑的蜕变

  时间倒回至2014年,那时的大南湖二矿还是典型的传统露天矿管理模式。运输皮带启停依赖人工操作,仓内有害气体浓度靠人工检测,夜班安全巡检员需要手持测温枪在各个煤层工作面实地测量温度,边坡位移则依靠地埋钢筋的形变来判断。“那时的三大系统——PLC控制系统、视频监控和气体检测仪,就像三个孤立的岛屿,各自为政。”王庄明指着集控中心墙上的老照片回忆道,眼神中透露出复杂的情感。

  最令他揪心的是2016年春季那场沙尘暴。由于人工测温无法覆盖所有煤层工作面,一处煤层出现明火险情。“我们紧急调动挖掘机、推土机、矿卡和洒水车,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奋战才扑灭初级火情。”庄明说,那一刻他暗下决心:“必须给煤矿装个智慧大脑,实现险情自动报警。”

  转机出现在2020年。随着国家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大南湖二矿的智能化改造迎来了春天。王庄明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的探索之旅。“没有先例,我们就去电力企业‘偷师学艺’。”他回忆道,为调试边坡监测系统,团队成员在零下20℃的严寒中坚守十几个小时,只为观察传感器的细微变化。“边坡监测数据必须精确到毫米级,因为那直接关系到矿工的生命安全。”

  通过将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与煤炭开发利用深度融合,王庄明团队构建了一个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分析决策、自主学习、动态预测、协同控制的智能系统。如今,综合管理平台的大屏上跳动着32个子系统的数据流—皮带撕裂能在0.01秒触发红色预警,无人驾驶卡车在沙尘暴中自动避障,煤仓一氧化碳浓度超标时自动报警,智能机器人精准巡检35千伏变电所控制柜的安全运行状况。“这些系统就像给煤矿安装了CT扫描机,让安全风险无处遁形。”王庄明抚摸着综合控制平台感慨道。

  无人驾驶技术的拓荒之路

  “推广无人驾驶技术?那得投入多少资金啊!还不如多雇几个司机,多买几辆矿卡实在!”2020年初,当王庄明提出无人驾驶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时,质疑声此起彼伏。面对保守观点,这位技术带头人却充满信心:“无人驾驶技术就像蹒跚学步的孩子,虽然现在摇摇晃晃,但终将成熟。”

  项目初期的困难超乎想象。无人驾驶卡车在采场实验阶段频繁出现基站信号中断等问题。“我建议将移动基站建在移动指挥车上,解决了信号中断和信号弱的问题。”王庄明说。在国内首台通用运输场景露天矿用无人运输机器人的研发过程中,团队攻克了长距离、重载大坡道上坡、复杂场景重载运输等技术难题。

  胡仪伟至今记得第一次看到无人矿车在极端天气下稳定作业的场景:“矿区位于戈壁荒漠,夏季高温超过60摄氏度,沙尘暴频发。但无人卡车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仅能够克服复杂地形,更解决了人员安全问题。”如今,这台国内首创的无人运输机器人已能完全替代矿用重卡驾驶员完成高风险、高强度工作。

  “红橙黄绿”守护生命安全

  智能化改造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进步,更是管理理念的革新。王庄明团队开发的煤层高温、煤仓有害气体监测、边坡监测“红橙黄绿”四色预警体系,将抽象的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危险等级标识。“2023年冬天,系统突然弹出橙色警报:3号圆筒仓有害气体浓度逼近临界值。”胡仪伟回忆道,“系统自动启动排风装置,及时消除了隐患。”

  在王庄明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特殊的地图,上面标注着矿区所有风险点。“安全不是目的,消除事故才是根本。”他说。通过数字化矿山建设,大南湖二矿已实现煤层高温发热预警监测、生产场所全覆盖监控及变电所、升压站等场所不间断巡检。国内首台通用运输场景露天矿用无人运输机器人的投运,与无人驾驶宽体车、矿山运输无人驾驶机器人共同构成了煤矿智能化的新图景。

  戈壁深处的智慧之光

  十年间,大南湖二矿从传统管理模式蜕变为行业标杆。公司积极开拓疆外市场,与疆外客户签订长协供应合同,增强“疆煤入川、入甘、入宁、入青”配送能力。

  站在观景台上,晨阳为无人驾驶矿卡披上金辉。王庄明眺望着采场上穿梭的车辆,思考着如何让智能化矿山建设向更高级迈进。“我们的目标是让安全、绿色、高效、智能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基调。”他说。

  胡仪伟关闭VR驾驶室的屏幕,记录下无人矿车的运行数据。窗外,戈壁的风依旧强劲,但矿区已不再尘土飞扬、危机四伏。那台国内首台通用运输场景露天矿用无人运输机器人,正载着煤炭和希望,行驶在智能化矿山建设的康庄大道上。从“三个孤岛”到智慧大脑,从人工巡检到智能预警,从怀疑观望到全面应用,大南湖二矿的蜕变印证着一个真理:智能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在。(田玉 郭子毅 李金明)

【编辑:程勇】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