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能源集团新疆能化公司从“医食住行”到“心之所向”的温情跨越
清晨8点30分,新疆准噶尔盆地的朝阳刚跃出地平线,一辆满载员工的通勤班车已驶离市区驻地,正穿越40多公里戈壁,驶向甘泉堡工业园区。车厢里新疆煤化工甲醇车间职工刘静在食堂点餐群里,为自己订下一份“黄豆芽粉条肉”。这个寻常晨间片段,恰是山东能源集团新疆能化公司为在疆“山能人”编织幸福网络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新疆能化公司深耕“关心关爱职工生活”理念,以“暖心工程”为抓手,于细微处破题、向关键处发力,在苍茫戈壁间织就一张覆盖职工全生命周期的幸福网络。

“医”护安康:戈壁深处的生命守护
戈壁的夜,黑得比想象中更沉。当新职工李雨函因煤尘过敏突发呼吸困难时,矿区医务室的灯光成了最亮的救命曙光。
2025年3月6日晚,伊犁一矿医务室的急救铃骤然响起。“呼吸困难!快!”值班医生抓起急救包冲向职工宿舍区,迅速展开紧急救治,为转院抢出黄金时间。“矿上医务室真救了我的命!”如今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李雨函仍心有余悸。
针对矿区偏远、医疗资源匮乏、驻矿职工就医难等现实问题,新疆能化与当地医院协作共建职工医务室,配备全科医生与基础医疗设备。目前已建成6家医务室,另有两家正加速筹建。
煤化工医务室张学文医生的登记本上,记录着密密麻麻的接诊信息:6月23日,职工邵文秀胃肠感冒、腹泻;7月2日,职工王兵咳嗽、咽痛;7月11日,职工冯尔愿头晕、发热……2024年220余人次的接诊量,让“小病不出矿、急症有通道”从承诺变为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食”味匠心:舌尖上的幸福升级
正午的永新煤矿职工食堂,食物香气漫过走廊。鲁菜师傅老李的炒锅在灶上翻飞,一旁维吾尔族厨师买买提正烤制着金黄馕饼。八大风味窗口前人群涌动,智能电子屏上滚动着当日菜品:大盘鸡拌面、枣庄辣子鸡、馕包肉……
“矿长,您也爱吃这个?”采煤工王恒彬看着刘太坡矿长餐盘里的红烧茄子,和自己碗里的一模一样——同样的菜,同样的分量。矿领导与一线职工同食堂、同窗口、同标准就餐,当“同吃一锅饭”成为常态,“同心干事业”便有了更坚实的根基,这也是新疆能化推动作风转变、促进干群融合的生动注脚。食堂管理员小张翻着台账:“干部就餐标准调整后,每月节省的3.2万元,全部用在了改善职工伙食上。”
更暖人心的是传统节日里的专属滋味:端午的粽子、冬至的饺子、元宵的汤圆,让坚守岗位的职工总能吃出“家的味道”。锅碗瓢盆的碰撞中,不同民族的职工结下深厚情谊,正如维吾尔族职工艾尔肯所说:“我们吃在一起,心就贴在了一起。”
扫码预约、智能备餐系统让食材浪费率降低30%;职工扫码评价系统,则让“将就吃”变成了“讲究吃”。从满足味蕾到温暖人心,从优化体验到促进和谐,“舌尖上的幸福”已悄然升级为“心尖上的认同”。
“住”享品质:从蜗居到安居的蝶变
走进伊新煤业职工公寓,洗衣吧、职工超市、饮水间等配套服务一应俱全。
“24小时热水随时用,超市就在楼下,Wi-Fi全覆盖……”综掘一区职工张亚鲁数着新家的变化,眼里满是笑意。“最近天气热,矿上还给每个宿舍发了智能风扇,太贴心了。”窗台上的绿萝,在加湿器的水雾里轻轻摇曳,像极了他此刻安稳的心境。
这样的“职工之家”,新疆能化已建成8处。“永新家院”“和家家园”“富华苑”“幸福港湾”……一座座职工公寓拔地而起,累计投入3759万元用于新建、改造、租赁职工宿舍,2300名职工从中受益。住宿条件的持续升级,让戈壁深处的“家”,有了实实在在的温度。
“行”途无忧:幸福班车开出民生温度
清晨7点,井下巷道传来清脆的车铃声。硫磺沟煤矿采煤工区生产二班班长岳汉超骑着井下“共享单车”驶向工作面:“以前走到工作面得40分钟,现在骑车10分钟就到,省力多了!”
从千米井巷到地面厂区,“幸福班车”正织就一张温暖的出行网。各单位配备的通勤班车,成了职工上下班的“移动港湾”,被大家亲切称为“班车上的幸福时光”。秦华煤矿开通“十分钟通勤圈”,新疆煤化工设岗点到食堂的“就餐专列”,让职工随时能吃上热乎饭。多条定制线路日均运送职工千余人次,让“行”的难题迎刃而解。
班车上的时光更是惬意:下班时,舒适座椅让疲惫瞬间消散;清晨时,平稳车厢里的“回笼觉”,能为一天的工作攒足力气。再不用为赶车、换乘犯愁,“行”途无忧的幸福感,实实在在落在了每一天的通勤里。

“码”上倾听:从“意见箱”到“原声带”的治理跃升
秦华煤矿办公楼一楼大厅,“民生二维码”格外醒目。职工扫码就能反馈诉求,平台48小时响应机制,让急难愁盼问题总能化解在萌芽。2025年上半年,平台累计接收诉求24件,响应处置率100%,真正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2024年起,新疆能化启动“1+1+N”意见征集行动:领导班子带头进班组、访家庭,把职工“吐槽会”变成“解题会”;纪委制作的二维码遍布各权属单位,让群众能随时反映问题,既为基层管理找准发力点,也为公司靶向施策提供了精准依据。
依托二维码平台汇聚的“原声带”,新疆能化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倾听、精准发力、闭环管理,推动薪酬休假制度透明化、后勤服务优化等职工关切事项落地;针对暴露的管理短板和廉洁风险点,在重点单位开展深度帮扶治理,强化干部作风监督。
“心连心”的纽带,在数字化治理中愈发坚实。
文化制度浸润:让温暖可持续
硫磺沟煤矿“天山明月夜”联欢会上,汉族职工与哈萨克族同事共跳黑走马的身影,成了最动人的风景。这样的场景,在新疆能化早已是常态。
公司深挖多元文化内涵,打造“矿BA”篮球联赛、“清风”廉洁运动会等品牌活动,每年投入数百万元为职工办理健身卡,建成职工文体娱乐中心,配齐健身器材与娱乐设施——让职工在文体活动中强身,在技能提升中筑梦。
温暖不止靠情怀,更需制度托底。新疆能化严格对标《新疆基层工会经费管理细则》,将节日慰问、生日关怀、困难帮扶等福利标准化、透明化,三年来累计发放职工福利超2800万元。“工资上墙”等厂务公开措施,则让工资条、奖金明细有据可查,从根源上驱散了“薪酬迷雾”。
2024年,职工创新团队增至53个,5个项目斩获国家级创新奖项——“快乐工作”与“卓越成长”,正实现着双向奔赴。
当通勤班车带着欢声笑语穿越准噶尔盆地,当创新工作室的灯光照亮产业工人的梦想,这片曾荒凉的土地,正书写着新时代的“幸福方程式”。在这里,每一张职工的笑脸,都是企业高质量发展最生动的注脚。(段修功 杜娟 徐占源 路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