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泽普县:深化“五维互嵌”模式 绘就社区发展新图景

泽普县:深化“五维互嵌”模式 绘就社区发展新图景

2025-08-12 11:25:54 来源:泽普融媒

  泽普县泽普镇和谐社区位于县城西南侧,下辖3个小区,社区曾面临人口来源复杂、文化背景各异、融合程度不深、治理难度较大等挑战。面对挑战,和谐社区党支部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实施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五维互嵌”模式,有效破解了融合难题与城市化适应瓶颈,实现了各族群众从“居住相邻”到“文化相融、心灵相通、文明共建”的深刻转变,架起了民族团结的连心桥梁,实现了各民族文化的共融、互鉴,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社区的各个角落,构筑“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的共有精神家园。

  在空间布局上,社区打破原有居住惯性,在规划、楼栋分配和网格划分中促进各民族交错杂居,法桐名苑84栋楼各族居民均匀分布在各网格。同时完善团结小广场、法桐公园等公共空间设施,为居民创造日常交流场所。针对原农村群众的“三不适应”,社区实施“新居民适应计划”,开展“生活技能扫盲”行动,通过宣传栏、微信群普及城市生活知识,组织专业人员进楼栋演示教学;首创“小区文明议事会”,各族居民共商共订《社区公共生活公约》,推动居民从“被动约束”转向“主动约定”,形成了自然和谐的嵌入式居住格局。

image

  文化互嵌方面,社区打造团结小广场、“文化共研室”等阵地,组织文化爱好者小组挖掘各民族共有记忆。开展“家庭文化互授”活动,鼓励各族家庭结对互教特色技能,形成“每周一技、每月一聚”的常态。常态化举办清明祭英烈、庆元旦迎新春等中华传统节日活动及民族特色文化展示。各族居民自发组建3支舞蹈队日常共同学练舞。每年举办“社区文化艺术节”,变“表演”为“参与”。开设“城市文明共学班”,组织群众共学,年均超万人次参与文化活动,通过各项活动,实现了文化的交流与互融,增进了各民族的感情,各族居民在“共学共乐共研”中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经济发展上,社区重点扶持“法桐夜市”和社区商铺,通过规范管理、政策扶持,将自发夜市升级为规范化特色经济平台。积极引导各民族共同创业、经营、就业,目前法桐夜市及周边商铺70%实现多民族员工共同经营,汇聚十余种美食形成“美食经济圈”,带动213名各族群众稳定就业,在共创业、共经营、共就业中增进经济依存和情感认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

  社会治理中,社区按“减少层级、缩小范围、做实楼栋”原则划分51个基础网格,配备网格员队伍负责信息采集、诉求响应等工作。设立“和谐议事厅”“桐心家话”等协商平台,建立“网格发现——平台协商——联动解决”机制。设立“民族调解员工作室”,聘请懂双语、熟习俗的人员化解纠纷,2023年以来调处矛盾21起,成功率超95%,推动社区治理从“独角戏”变为“大合唱”。

  心理层面,社区依托网格化管理建立“1名党员/网格长+N户各族群众”的“1+N”结对机制,要求结对干部定期走访解决困难。开展“邻里连心”活动,组织“今天我当值”轮值互助,鼓励居民从“被服务者”变为“服务提供者”。倡导“民族团结一家亲”,鼓励各族家庭在春节、古尔邦节、中秋节等开展“你来我往”节日互访、共度佳节,从“有啥吃啥”升级为“想吃啥做啥”。结对认亲覆盖300余户家庭,“邻里连心”“你来我往”成为常态。各族居民情感升温,从“邻里”变“亲人”,社区成为温暖家园。

  泽普县和谐社区“五维互嵌”模式的生动实践,有力证明了这是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和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的“和谐样本”。(泽普融媒 实习记者 张艺斐 泽普县委统战部 泽普镇)

【编辑:宋欣】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