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城县赛里木老酸奶 非遗“老手艺”凝聚民族情
在新疆拜城县赛里木镇,一碗醇香的老酸奶,早已超越了味蕾的享受,成为联结当地各民族、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纽带。

赛里木老酸奶历史底蕴深厚,源于当地悠久的牧畜传统。先民的智慧在偶然间孕育了这门独特技艺,代代相传至今。2009年,它荣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张闪耀的地方文化名片。
其制作工艺极为考究,需历经挤奶、煮奶、盛碗、放引、发酵五道严谨工序。核心在于当地的黄土牛——赛里木镇地处天山南麓,水草丰美,甘草等中草药遍布。黄土牛食百草、饮山泉,所产乳汁品质上乘。煮奶时,匠人以铁瓢反复扬撒,让水分充分蒸发,同时锁住珍贵的奶皮,确保酸奶的浓稠醇厚。待奶温适宜,分装入碗,拌入“库奈格”(酸奶引子),覆上木盖,裹薄毯恒温发酵约八小时。成品洁白如玉,晶莹透亮,覆着薄薄奶油皮,浓稠得倒扣不洒、纹丝不动。入口奶香浓郁,自带天然甘甜,无需加糖;搅拌后质地稳定,久置不分层、不析乳清,更能拉出弹性十足、一米余长的细丝。
赛里木老酸奶还有个妙趣横生的别名——“驴奶”酸奶。相传几百年前,一支匪军袭扰拜城,强索当地人制作的酸奶享用。因黄牛产奶量有限,难以满足庞大需求,各族乡亲不堪其扰。一日,一位聪慧的主妇心生一计。当士兵再次索要时,她故意高声对家人说:“今天的酸奶做不成了,母驴的奶都让小驴吃完了!”匪军误信为驴奶,顿感不适,悻悻而去,再未强求。这个在赛里木各民族间广为流传的传说,不仅展现了先辈的智慧,更为这份非遗美味增添了共同守护与传承的文化底色。
老酸奶的制作与传承,正是当地各民族深度交流、紧密协作的鲜活课堂。人们在分享经验、互助学习中,增进了解,加深情谊。无论家庭作坊的古法传承,还是规模化生产的探索,都凝聚着各族同胞的汗水与智慧。孩子们在共同的“酸奶记忆”中成长,这份舌尖上的乡愁,化作无形的凝聚力,将大家的心紧紧相连,滋养着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感。
赛里木老酸奶更是传统智慧与现代理念交融的典范。从古法工艺到对独特乳酸杆菌(能产生胞外多糖替代添加剂,并具有保健功效)的科学认知,既守护了古老技艺的精髓,也融入了时代发展的新知。这种融合,凝聚着各族匠人与科研人员的共同探索,体现了对传统的敬畏与对创新的追求,在协作中进一步筑牢了认同的根基。
如今,赛里木老酸奶已发展为响亮的区域品牌。酸奶合作社与现代化工厂的建立,有效拉动了地方经济,惠及千家万户各族群众。2021年,依托480万元扶贫项目资金,赛里木镇建成集生产、冷藏、展示销售于一体的酸奶厂。目前,日产能最高达5吨,年收购鲜奶逾2100吨,收购额超千万元,直接带动全镇310户各族农牧民及养殖大户增收致富。在产业发展的征程上,各族兄弟姐妹分工协作,同心同德,为品牌崛起和市场开拓并肩奋斗。在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各族伙伴紧密合作,情谊愈加深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经济与社会基础。
赛里木老酸奶,以美食为桥,在守护文化根脉、驱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情感相依的催化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蓬勃生机,激励着大家像酸奶中拉出的长丝一样,紧密相连,携手迈向更加灿烂的明天。(艾再尔江·艾尔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