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豫商随着时代的节拍奋进耕耘
在新疆喀什古城的月光下,52岁的王红磊拨动着吉他弦,一曲《喀什的夜晚》从直播间流淌而出。屏幕上,6000多个粉丝点亮的小红心,连成一片,像戈壁滩上的星群。这个来自河南偃师翟镇前王村的汉子,35年深耕喀什,历经商海沉浮,在喀什大地上写下了一部豫商的奋斗史诗,也见证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喀什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从洛河岸边到喀什绿洲
1991年的春天,18岁的王红磊背着帆布包站在洛阳火车站,绿皮火车的汽笛声里,藏着他对远方的憧憬。“那时候就听说新疆大,很包容,想着出去闯闯”,于是从洛河岸边来到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
初到喀什,正值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招待所、旅社十分风行,王红磊先是帮姐姐经营一家旅社,招待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凭着实在和热情,生意做得十分红火。除了帮姐姐打理旅社,他还从杂货铺做起,清晨跟着维吾尔族老乡赶巴扎(赶集),学讲生硬的维吾尔语;深夜在灯下核算账目,琢磨着如何把河南的小商品卖到新疆。后来,当娱乐行业风靡全国时,他又瞅准时机开了一家场面不小的红蜘蛛歌舞厅,在当时的喀什也是首屈一指。正是这一步步的摸索与打拼,让王红磊在喀什渐渐有了一席之地,也小有名气。
“西部大开发的春风一吹,喀什成了热土。”他敏锐地抓住机遇,从零售转向建材贸易,借着国家对喀什经济开发区的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生意越做越大。仓库从100平方米扩到5000平方米,货车从1辆增到20辆,他成了喀什商圈里小有名气的“河南后生”。
“喀什给了我饭碗,我得把根扎在这儿。”王红磊在喀什结婚生子,买了房,把家人接来了,孩子在当地上学。
2015年8月,王红磊当选第三届喀什河南商会会长,传承着河南历史上商人“重信义、尚合作”的传统,如今,商会已有会员企业100余家,涉及建筑、农业、文旅等多个领域。
从“扶贫带头人”到乡村振兴的推动者
“在喀什挣了钱,就得给这片土地做点啥。”这是王红磊常挂在嘴边的话。2018年,在喀什实施“万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中,作为第三届喀什河南商会会长,他第一时间带着班子成员扎进喀什市阿瓦提乡5村。
走进贫困户买买提·依明家,土坯房里除了一张破旧的木板床,连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冬天冷,孩子就在地上睡。”王红磊心里发酸,当场拍板:“给村里10户最困难的家庭,每户配一套家具!”
十几天后,十几辆电动三轮车浩浩荡荡开进村子,满载着崭新的家具:大小床各一张,铺着碎花床单;沙发、茶几摆进堂屋,饭桌配着六个木凳。买买提·依明的妻子抱着新被罩说:“谢谢河南大哥,孩子能睡安稳觉了。”
这只是开始,在王红磊的带动下,喀什河南商会的企业家们纷纷行动:常务副会长单位新疆新河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给英吾斯坦乡松古拉其村送去过价值5万元的鸡苗和生活用品,还派技术员教村民养殖;商会协调河南企业,在疏附县建了蔬菜大棚,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务工。养殖和大棚帮助农民告别了贫困,如今,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
丝绸之路谱新曲
喀什是古丝路重镇,现在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景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文旅成为当地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为了抓住巨大的人流带来的旅游商机,也为丰富当地的美食,2024年,他将家乡偃师的名菜引入喀什,开了一家火锅店,开业即火爆,成为当地民众和游客的新选择。
今年5月,他的乡村旅游业态在喀什市郊迎客,给当地增添旅游新场景。笔者日前看到,家长带着孩子享受郊野的趣味,乐在其中,不少学生在假期相约此地,戏水、荡秋千、玩射击……
他说,今年秋天,要在他的游乐园里建设赛马场,开设赛马刁羊项目,在冬闲时,为当地农牧民提供体育娱乐项目,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3年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王红磊开启了直播,如今,直播还在继续,粉丝数慢慢涨着。他计划着把河南的豫剧和新疆的木卡姆结合起来,创作出新的歌曲;商会推进乡村振兴的项目也在拓展,打算在村里建文化广场,让乡亲们既能跳麦西来甫,也能唱《花木兰》。(王安朝 李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