馋哭了!南京少年在伊宁朋友家吃的这桌饭,藏着最暖的 "家" 味
8月11日傍晚,伊宁的阳光还没完全消散,马博超家的厨房飘出阵阵香气。门一开,两个来自南京的身影笑着走进来——石亦扬和梁家豪,这是他们和马博超相识的第10天,也是兑现“到伊宁家里吃饭”约定的时刻。

一桌子硬菜,藏着伊宁最浓的热情

“快坐快坐!尝尝这个肉馕还热着,这个是格瓦斯冰凉解渴,这个是我特意炒的鸭子,和南京的味道不一样!”马博超的妈妈何瑞华笑着往孩子们手里塞吃的,一边指着满满一桌菜介绍:“这个是凉拌牛肉片、那个是牛头肉、这个是核桃馕……”
餐桌上简直是伊犁美食大赏,金黄油亮的肉馕咬一口掉渣,水煮鱼的红汤里浮着翠绿的香菜,凉拌牛肉裹着红油泛着光泽,还有喷香的一把抓……肉香、麦香,馋得人直咽口水。
这桌菜,是马博超的妈妈何瑞华从中午就开始忙活的成果。“孩子们一路从南京过来不容易,得让他们尝尝咱伊宁的家常味。”
10天同行,从陌生到约好“回家吃饭”

说起来,石亦扬、梁家豪和马博超的缘分,是在10天前的参加“苏韵伊情·伊路有宁”宁伊两地青少年交流活动马博超到达南京那天开始的。
他们一起在南京的烈日下爬中山陵、在六朝博物馆里触摸历史、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共同的兴趣讨论的眼睛发亮;在北京,一起在凌晨两点就爬起来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冒着雨逛清华园、一起去故宫……
10天里,三个男孩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成为知己。“到了伊宁,一定要来我家吃饭!”马博超的这句邀请,成了大家最惦记的约定。
饭桌上的真心话:“比我妈做的好吃几倍!”

“开动!”随着一声招呼,梁家豪率先拿起筷子夹了块鸭腿,嚼了两口眼睛都亮了:“哇!非常非常好吃,比我妈做的好吃几倍!”
一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何瑞华赶紧又往他碗里添了块亲手做的寿司:“马博超叫这个黑暗料理,你也尝尝,好吃就多吃点,管够!”
石亦扬一边吃一边点头,嘴里塞得满满的还不忘说:“这个鱼好鲜啊!”
饭后,三个男孩窝在沙发上,一会儿聊学校的趣事,一会儿分享零食,偶尔拿起手机组队打游戏,房间里全是他们的笑声。马博超突然变戏法似的拿出两个小礼物:“给你们带的,伊宁的小特产!”石亦扬和梁家豪惊喜地接过来,连说 “谢谢”。
“阿姨待我们就像亲人一样,特别温暖,感觉就像在自己家。”石亦扬的这句话,说出了两个南京少年的心声。
其实,这场家宴哪里只是吃饭那么简单。
当南京的少年尝到伊宁的肉馕,当伊宁的妈妈给南京的孩子添饭,当“朋友”悄悄变成“家人”,食物早已成了最贴心的纽带。
就像那盘热气腾腾的肉馕,麦香里裹着的,是两个城市的情谊;孩子们笑脸上映着的,是跨越千里的温暖。而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记者 高红叶 康佳红 陈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