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暖巷陌烟火明
中新网新疆新闻8月28日电(李毅)“灯光亮起来,日子就能红火起来。”8月25日傍晚,乌鲁木齐市新疆国际大巴扎景区阿迪力抓饭店内,店主尼亚孜·艾则孜一边擦拭电烤炉旁的灯盏,一边望向窗外流光溢彩的步行街。暮色中,烤馕炉、烤肉架、刨冰机的电暖光映着各族群众的笑脸,五彩灯带缠绕百年建筑飞檐,每一盏灯背后,都藏着电力“暖流”浸润市井烟火的故事。

从昔日架空线杂乱如蛛网、高峰用电不稳的老街区,到如今智能环网秒级复电、“全电厨房”飘香的国家级景区,大巴扎的配电箱里,藏着新疆电力与这里共生共长的70年缩影。而始终不变的,是“满格电力”守护民生温度的初心。
8月8日,大巴扎景区的电力保障群里弹出新消息:“今天有民俗表演,舞台灯光和音响负荷需提前调试。”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幸福供电所的杨湧带着同事,背着工具包穿梭在景区的角角落落。这样的贴身护航,是景区与供电公司社网共建“全电景区”的日常。近十年来,随着景区扩容升级,10千伏配网线路像毛细血管般延伸,智能配电箱精准分配电力,这里的商户们已习惯“用电有需求,一个电话就到”。
老商户买买提・热合曼记得,2010年刚在大巴扎开手工艺品店时,最怕的就是旅游旺季:“以前店铺彩灯开的时间一长就容易跳闸,冰柜里特产化了水,顾客抱怨转身就要走。”那时的景区,民用电和商用电不分家,所有供电线路都在地下室,排列杂乱不说,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遇上节假日用电高峰,商户们用电不稳,就会眼睁睁看着商机从眼前溜走。

转折发生在2021年。随着“旅游兴疆”战略深入推进,大巴扎升级改造,供电公司同步实施电网扩容计划:新建2条10千伏公线,形成标准单环网运行,新增8台630千伏安变压器,总容量提升至5040千伏安,10千伏中压线路主站投入馈线自动化自愈策略,建成全疆首个智慧配电网示范区,线路故障自动隔离时间缩短至3秒。“现在就算所有店铺的空调、射灯、电暖器同时开,电压依然稳稳的。”买买提指着店里新上的各类用电设备说。
电力的升级,不仅稳住了商户的“钱袋子”,更点亮了景区的“新玩法”。2023年,大巴扎推出的夜游巴扎项目成了游客新的打卡地,这背后是供电公司“量身定制”的电力方案。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建成7组标准电缆环网隐藏线路保护风貌;在大巴扎大型宴会厅配合建设智慧用能管控系统,提升大型建筑夜间节能能力;在景区停车场着眼建设配套智能充电桩,保障景区游客出行电力无忧。

夜经济的灯光从黄昏亮到深夜。“以前晚上8点就收摊,现在营业到凌晨,光夜市的收入就占一半。”经营特色小吃摊的古丽米拉算着账,她的餐厅从“煤炉+液化气”改成全电设备后,油烟少了,出餐快了,看着电馕坑里的馕慢慢鼓起,她觉得这是看得见的烟火气。如今,景区里200多家商户已完成电气化改造,年用电量较2015年增长210%,光伏路灯沿着步行街观光步道延伸,成了“低碳旅游”的鲜活注脚。
从煤炉呛人的黑烟到电灶盈盈的火苗,从报修要等大半天到故障秒级隔离自愈,从用电不稳到成为现代智慧配电网示范点,从用上电的简单期盼到用好电的品质追求,大巴扎景区的电力变迁,是新疆70年电力赋能文旅产业的缩影。当智能电表记下这里每度电的轨迹,当“社网共建”的脚印走过每条巷道,当各族游客在璀璨灯火中体验民俗风情,这里的灯火无时不在书写电力赋能文旅发展的新篇章。
暮色渐浓,大巴扎灯火通明,百年古朴建筑的穹顶与斑斓的街巷交相辉映。大巴扎的游客欢笑声交融,金黄的馕,香气漫过挂满彩灯的街巷。这温暖的光,在电网人的守护下,正照亮更多人的诗与远方,让新疆文旅的名片愈发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