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铁门关水电站:钢钎凿出的光明印记

铁门关水电站:钢钎凿出的光明印记

2025-08-28 11:52:05 来源:中新网新疆

  中新网新疆新闻8月28日电(成超 王骞 仲泽平)巍巍铁门关,滔滔孔雀河。这座扼守南北疆咽喉的丝路雄关,见证了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更铭刻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新疆电力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壮丽篇章。

铁门关水电站全景。王骞 摄铁门关水电站全景。王骞 摄

  今年,铁门关水电厂迎来投运59周年纪念日。在这片热土上,国网巴州供电公司以铁门关水电厂为起点,书写了一部“许身报国、自强不息、奉献光明、实干兴疆”的电力史诗,成为新疆发展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艰苦创业启新程:为边疆发展注入电力动能

  20世纪50年代,为满足马兰基地核试验和巴州地区用电需求,时任新疆军区代司令员的王震将军带领中外水利水电专家两次踏勘天山南麓的孔雀河,最终选定在铁门关修建水电站。

  1960年2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陶峙岳以“截断开都河、打通铁门关、输水塔里木、送电过天山”的豪迈誓言,吹响了铁门关水电厂建设的号角。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余名建设者,奔赴铁门关。他们以钢钎、大锤、坎土曼、脸盆等简陋工具,在缺乏大型机械设备的情况下,硬生生打穿铁门关山体,修筑起泄洪洞和引水隧洞;用马灯在隧洞里点亮微光,在陡峭高山上,以不怕牺牲的精神,扛着近吨重的塔材攀至山顶,凌空组塔架线。

image856万立方米库容的铁门关水库破土动工。

  “当时不想现在,没有什么机械设备,我们只有人拉肩扛搬运塔材,脚下是万丈深渊,但想到马兰基地等着用电,谁也不敢停下。”83岁的刘克诚是首批参与铁门关水电站建设的转业军人之一,那段艰苦岁月仍历历在目。

  1966年8月18日,当1号机组发出第一度电时,这条“能源动脉”将源源电力注入马兰,为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提供了坚强的能源保障,也开启了巴州电力工业的发展征程。

  这一刻,铁门关水电厂的建设者们功不可没,他们用汗水和热血,为新中国国防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砥砺前行谋跨越:电网发展见证新疆变迁

  铁门关水电站的建成投产,是巴州电力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从此巴州电网踏上了不断发展壮大的征程。59年来,巴州电网实现历史性跨越,成为新疆70年发展的生动缩影。

  在水电站投产前,巴州地区电力状况极为落后,居民主要靠煤油灯、蜡烛照明,只有一些小手工业作坊用电生产,且电网最高电压等级仅为10千伏,电源单一、电站孤立运行,线路呈放射状或树枝状,管理和运营分散自主。

image位于孔雀河上游的铁门关水电厂水库大坝。

  1966年铁门关水电站投产后,巴州地区电压等级提升至110千伏,库尔勒及周边原有10千伏供电系统全面改造升级,拥有了标准统一的输变电设施,电网供电质量得到提高,供电管理也逐步统一规范,当地生产生活用电条件得到初步改善。

  此后,巴州电力工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1978年,铁门关水电厂成功投运4号机组,推动巴州电力工业形成了以铁门关水电厂为主体的电力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巴州电力企业也经历了多次变革,从城市到乡村,从平原到山区,电网线路不断延伸,变电站如雨后春笋般建成,电力逐渐惠及更多新疆百姓。

  如今,已投产发电逾半个世纪的铁门关水电厂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今年7月底,累计发电量已突破23.72亿千瓦时,持续不断地输送着清洁电能,在巴州电网迎峰度夏、度冬中发挥支撑和调节作用。

  而巴州电网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建成以750千伏、220千伏电网为骨干,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成为新疆最大的地市级电网,现有变电站336座,其中750千伏3座、220千伏48座、110千伏125座、35千伏160座,输电线路600条,总长度19667.91千米,跨越高山、河流、戈壁、沙漠,遍及巴州47.15万平方千米的土地。电源总装机1555.388万千瓦,新能源总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成为全疆第四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基地,为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电力支撑。

  随着巴州—铁干里克—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竣工,环塔里木电网实现闭环运行,巴州电网迈入“超高压时代”,见证着新疆在能源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红色传承续荣光:精神力量照亮奋进之路

  59载薪火相传,“许身报国、自强不息”的精神历久弥新。在铁门关水电厂建设与巴州电网发展的历程中,老一辈电力人不仅留下了宝贵的电力设施,更传承下了伟大的精神财富。

image检修人员对1号水轮发电机进行检修维护。

  从建设初期,2000多名军民怀着“许身电业平生志、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定信念,投身于艰苦的水电站建设,到后来为了巴州电力事业的发展,一代又一代电力人扎根边疆、无私奉献,这种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沉淀、升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新疆儿女。

  数十载薪火相传,铁门关水电厂逐渐孕育出了“许身报国、自强不息、奉献光明、实干兴疆”的红色信条。这一信条,是对老一辈电力人精神的高度凝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国网巴州供电公司的电力人奋进新时代、建功新征程,为新疆的发展贡献力量。

  如今,铁门关水电厂已成为国家电网首批百年电力文化遗产,也是新疆首批工业遗产、电力工业遗产。国网巴州供电公司深入挖掘和提炼其历史文化底蕴和时代价值,探索实践电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五化”机制,让铁门关水电厂旧物“说话”、遗址“变身”。通过实地、实景、实物、实事,生动讲述着赋能“两弹一星”的红色故事和“红色基因、电力传承”的国网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新疆发展背后的奋斗历程。

  “每次来到铁门关水电厂,聆听老一辈建设者的故事,都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让我更加坚定了为巴州电网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该公司青年员工向新科说。

  在2025年度电力行业企业文化交流大会上,铁门关水电厂《保护传承“五化”机制推动红色基因传承》作为典型案例在大会推广。同时,《两枚勋章》情景剧获得“赓续工业薪火 电亮精神之路”主题故事大赛一等奖,通过生动的表演,将老一辈电力人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更多人了解到那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

  从铁门关水电厂的第一缕电流,到如今巴州大地遍布的电网脉络,59年风雨兼程,巴州电网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站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与铁门关水电厂投运59周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从“送电马兰”到“绿电出疆”,从“点亮一盏灯”到“照耀万家门”,巴州电网人以红色基因铸魂,以实干精神筑梦,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书写着“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壮美诗行,为新疆的美好未来贡献更多电力力量。

【编辑:张家伟】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