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产业”双向赋能 克孜尔乡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人才为要。在拜城县克孜尔乡,乡人大主席团创新推行“代表+产业发展”模式,引导人大代表立足乡土资源、发挥先锋作用,从田间地头到养殖基地,再到商贸市场,以实干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特色种植田里,藏着“致富密码”。乡人大代表、吉格代力克村党支部书记托尔迪·艾买提深知,产业兴旺是群众增收的关键。他带着“让土地生金”的信念,引进先进种植技术与管理经验,把课堂搬到田间,通过技术培训班、现场指导等方式,手把手教村民科学种植、精准施肥、绿色防治病虫害。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的种植信心越来越足。2025年,吉格代力克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至12000亩,瓜子3000亩,豇豆226亩。更可喜的是,农作物品质显著提升,平均亩产量提高10%,带动户均增收0.5万元,还吸纳了超100名季节性务工人员,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养殖基地里,育出“增收希望”。在养殖业领域,乡人大代表艾海提·玉塞尼用多年养殖经验架起致富桥。他负责的标准化集中养殖基地,创新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统一饲料采购降成本、统一防疫保安全、统一销售拓市场,有效帮农户规避风险。如今,基地已吸引50余户村民加入,牛存栏量达1739头、羊197只,成了村民们“养在圈里的存折”,让稳定增收有了实实在在的依托。
商贸赛道上,开辟“多元路径”。乡村振兴既要土里刨金,也要商海扬帆。克孜尔乡人大代表联络站站长、乌堂村党支部书记尧力瓦斯·阿布力孜牵头成立拜城县画外乌堂商贸有限公司,业务涵盖文化用品、办公用品、食品等多个领域,预计2025年实现纯收入16万元。这不仅拓宽了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更让乡村产业从“单一农业”向“三产融合”迈出坚实步伐。
从田间地头的技术传授,到养殖基地的模式创新,再到商贸领域的跨界探索,克孜尔乡的人大代表们以“代言人”的责任与“带头人”的担当,把初心写在乡村振兴的大地上。“代表+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证明,只要扎根群众、聚焦产业,就能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价值”,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通讯员:黄清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