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地到绿洲:哈密口袋公园的治理蝶变与民生温度
“您瞧这树绿得多精神,走在这儿心情都舒畅!”家住伊州区七一路居上名苑小区的李女士指着楼下焕然一新的绿地,难掩心中喜悦。这片曾因无人管理而树木干枯、野草丛生的3万余平方米公共空间,如今已是灌木修剪整齐、路面干净整洁的口袋公园。从居民通过12345热线投诉到环境全面改善,这场历时一个多月的治理行动,不仅让城市一角重焕生机,更折射出哈密市在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创新实践与民生关怀。
今年春天,哈密市伊州区七一路居上名苑小区周边的这片景观轴成了李女士的“心病”。就像废弃荒地,垃圾到处可见,树枯草黄,她的描述道出了周边居民的共同困扰。据了解,这片公共绿地,因特殊原因自建成后长期未能完成正式移交,交由第三方养护单位代管近三年,因移交问题导致问题日益凸显。
类似的投诉并非个例。哈密市伊州区建业名庭小区的王女士也曾反映过周边绿地管理失序的问题。这些投诉暴露出城市绿化管理中的共性难题:在建设单位与接收单位的衔接空档期,养护责任的模糊地带容易形成管理真空。哈密市正在征求意见的《城市绿化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养护管理责任不清或者有争议的绿地,由所在区县人民政府确定养护管理责任人”,这一制度设计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此次绿地治理中,新机制的优势明显:哈密北控公司接到任务后,立即成立工作组,调配25名专业人员和多台车辆连续作业20天,完成1万平方米路面冲洗、2万余平方米乔灌木草坪修剪,一系列标准化作业让绿地面貌焕然一新。
这种“企业专业化运营+政府监管”的模式,正是哈密市城市治理市场化改革的缩影。哈密北控公司作为合资企业,既拥有北控集团在环境服务领域的专业经验,又依托本地城投公司的资源整合能力,为快速响应民生诉求提供了组织保障。
8月26日,记者在现场看到,经过治理的绿地已完全不见昔日荒芜景象。修剪整齐的绿篱勾勒出清晰的景观层次,护理后的公园生机盎然,干净的步道上不时有居民散步休憩。这场“逆袭”不仅靠集中整治,更得益于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公司采用《城市绿化管理办法》倡导的喷灌、微灌等节水技术,利用再生水和雨雪水进行灌溉,既符合哈密市“以水定绿”的生态原则,又确保植物得到及时养护。这种科学管护方式,使得这片曾经干枯的绿地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居民口中“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宜居空间。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此次治理实践为城市零星绿地的管理提供了可复制经验。通过明确管护主体、标准化作业流程、建立反馈机制,破解了长期困扰城市管理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切实把口袋公园打造成服务群众的微幸福工程”,李明轩的这句话道出了城市绿化的本质价值。今年春季以来,哈密市同步推进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同心园与惠丽园三期小区绿化及民生设施建设。——这些变化与七一路居上名苑边的绿地治理共同构成了哈密城市更新的民生底色。
截至目前,哈密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0.86%、绿化覆盖率达44.72%、乔灌木占比达60%以上。这些宏观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像李女士这样的普通市民对生活环境改善的真切感受。从“问题投诉”到“主动点赞”,居民态度的转变彰显着城市治理的精度与温度。
作为哈密城市更新试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环卫园林”一体化项目不仅着眼于硬件设施提升,更是通过系统培训与科学调配,构建长效服务保障体系。这种系统思维确保了治理成效不会因短期整治结束而反弹,让“微幸福”真正落地生根。(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