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巴什佛寺遗址考古新发现”登上国家级刊物《文物》
日前,国家级刊物《文物》杂志2025年第二期发表《新疆库车苏巴什佛寺遗址考古新发现》,披露2023——2024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兰州大学等单位对东寺的考古发掘成果。此次发掘系统揭示了龟兹地区佛教寺院的完整布局,出土的东西方文化交融物证为丝绸之路文明互鉴研究提供了关键实证。
文章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详实呈现了此次发掘的重要内容。介绍了东寺核心区完整的僧院遗存,建筑遗迹呈现的多元工艺特征,以及共清理出陶、铜、木、铁、金、玻璃、石膏等出土遗物600余件(组),以陶灯、铜钱为主要品类,另有陶罐、木斗、木毗陀山、泥佛头、泥菩萨头像、墨书陶片等代表性器物;其中10余件压印有人物或动物形象的封泥尤为瞩目,部分人物形象疑似与西方古典神话相关,成为东西方文化在龟兹地区交融的直接物证。
文章总结了东寺的调查测绘及考古发掘工作的收获:一是经测绘,将东寺建筑分为25组,并初步完成分组编号,基本明确了东寺的建筑布局、建筑工艺及发掘区域建筑的改扩建历程,确认了东寺的主要交通道路。东寺可分为中心区、边缘区及墓葬区,中心区北、东、南三面营建围墙,西邻断崖,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二是通过调查测绘,在中心区西崖下及边缘区北部山梁崖壁新发现洞窟迹象近10处。三是发现了较完整的僧院遗存,其与南部塔院存在密切联系。一方面,僧院南、北门道与佛塔中心处于同一轴线,说明二者在修建时被有意纳入统一的规划布局;另一方面,僧院及南部塔院间残留部分阶梯迹象,证明僧、塔院间有道路直接相连。塔院与僧院的组合形式,可追溯至犍陀罗等地区,其发现为研究龟兹地区僧院的形制布局、僧院与塔院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实例,同时也为探索龟兹地区早期佛寺的布局、功能及营建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文章表述,综合遗迹现象、出土遗物和测年数据推断,佛寺主体使用年代为魏晋至隋唐时期,部分建筑营建年代可追溯至东汉时期,是新疆目前已发现的年代较早的佛教寺院之一。
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遗产点,此次发掘成果不仅深化了学界对龟兹佛教寺院制度的认知,更以具体实践为构建“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供了典型案例,为后续遗址研究阐释、活化利用及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王红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