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李锋:扎根基层的 “风雨守望者”

李锋:扎根基层的 “风雨守望者”

2025-08-29 19:11:06 来源: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

  我叫李锋,是在气象岗位上坚守了37年的退休“老兵”。今年恰逢自治区成立70周年,站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回望,那些与气象站相伴的日日夜夜,和各族同事并肩奋斗的点点滴滴,依旧清晰得仿佛发生在昨天。

  1976年,我从奇台县来到库车县,成了一名基层气象工作者。那时的单位还叫库车县气象站,说它是“荒地戈壁上的孤岛”,一点也不夸张。气象站建在城郊的荒滩上,通往城区的路全是坑洼的土路,遇到雨雪天,泥浆能没过脚踝,职工们上下班要深一脚浅一脚蹚几公里;晚上值班更难,炉火常灭,连口热饭都得等白天同事从家里捎来。可每当看到站内那些日夜运转的观测仪器,想到我们记录的每一组气温、降水数据,都要参与全球气象数据交换,心里就憋着一股劲:再难,也要把工作干好,更要让这气象站变个样。

  1997年我任副局长,2000年接过局长的担子,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我跟同事们说:“咱们气象人守着一方晴雨,得先有个能安心工作、舒心生活的‘家’,才能更好地守护老百姓。”那两年,我成了“跑路人”—— 跑了十几趟县政府汇报需求,又多次去地区气象局争取支持。终于,2001年,投资44.2万元的通城柏油路修通了,职工们再也不用蹚着泥水上下班;2002年,投资250万元的综合业务楼拔地而起,县政府还配套解决了排水、供暖和天然气问题。当办公室的灯亮起来、宿舍的暖气热起来时,同事们脸上的笑容,比什么都珍贵。

  光有办公楼还不够,我们想把这片戈壁荒滩,变成能让人舒心的“气象花园”。我带着各族同事一起动手:男同志扛水泥、铺路面,手上磨出了血泡就缠上胶布接着干;女同志翻土、种草、栽树,周末节假日全员上阵,戈壁滩上的铁锹碰撞声、说笑声,盖过了风沙的呼啸。没人喊苦,没人退缩,硬生生造出了8675平方米的绿地、3985 平方米的硬化路面,还建起了休闲广场、健身区和灯光篮球场。曾经的黄沙地,渐渐变成了绿树成荫、草绿花香的小花园,连路过的老乡都忍不住停下来,笑着问:“这真是以前的气象站?咋这么好看!”

  气象人的根,终究要扎在业务上。那些年,我们把 “数据精准”刻在心里:守着观测场的仪器紧盯数据,笔和记录本从不离手,累计创下178个“百班无错情”、8个 “250班无错情”的好成绩;做预报服务时,汛期24小时值守在岗位,干旱天盯着卫星云图盼降雨,把预警信息及时送到农户、企业手里。

  记得有一年库车遭遇强沙尘暴,我们提前三天就发布了预警,政府迅速组织农户加固棉田、企业暂停户外作业,最后棉田受灾面积比预估减少了三成多。看着农户们松了口气的样子,我更明白:我们的工作,连着老百姓的收成和平安。

  后来,单位连续三年获评地区气象系统“先进集体”,还拿到了“自治区级文明单位”的奖牌;同事里有人获评“全国质量优秀测报员”,职工收入也一年比一年高,大家说话办事的腰杆都挺得更直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全体库车气象人撸起袖子干出来的,更离不开政府的“托底”——这些年,政府越来越重视气象工作,投入逐年增加,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才有了基层气象站的可喜变化。

  2013年退休那天,我又绕着气象站走了一圈:花园里的树长得更高了,综合业务楼里的设备更新了,年轻同事们正对着电脑分析数据,自动化监测仪实时传回的气象信息,比我们当年人工记录快了不知多少倍。从泥泞小路到柏油大道,从土坯房到现代化业务楼,从手填报表到自动化监测,我亲历了库车气象站的蜕变,更见证了新疆气象事业从落后追赶到跻身西北前列的飞跃。

  70年巨变,小小的气象站是缩影;37年风雨坚守,我无怨无悔。我常跟年轻气象人说:咱们气象人就是“守望者”,守的是每一组数据的精准,望的是每一次风雨的平安,护的是千家万户的灯火。我始终相信,这份与风雨为伴、与责任同行的事业,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热爱,去奉献!(李峰 口述 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吕娜 整理)

【编辑:张家伟】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