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乌苏90.9万高标准农田解锁“智慧丰收”新图景

乌苏90.9万高标准农田解锁“智慧丰收”新图景

2025-08-29 19:28:26 来源:中新网新疆

  中新网新疆新闻8月29日电(王德刚)农田“高标准”,粮仓根基稳。高标准农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更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眼下,乌苏市广袤的高标准农田内,棉田吐絮、玉米金黄,一幅“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农业画卷徐徐铺展,不仅筑牢了粮食安全根基,更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8月下旬,乌苏市百万亩棉田进入吐絮初期。在头台乡杨家庄子村的高标准农田里,一株株棉花植株整齐排列,叶片翠绿,棉桃挂满枝头,长势十分喜人。新建的泵房外,村民王吉亮轻按遥控器,智能滴灌系统阀门便自动打开,水肥精准送达每株作物根部。这一现代化灌溉方式,不仅实现了灌溉、施肥全流程精准化,也彻底改变了以往因地块不平、大水漫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问题。今年,他家的农田还用上了降解膜,并同步实施病虫害物理防治,新技术的运用,让王吉亮对今年棉花稳定增产充满了信心。

  王吉亮说:“高标准农田给咱科技种田筑牢了根基,我们今年用上降解膜,白色污染少多了。杀虫灯配诱捕器,省了人力、财力、物力,每年还能少打好几遍药,再加上无人机统防统治,为增产打下坚实基础,现在我们对单产这一块信心十足。”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袋子”的安全,一头系着“钱袋子”的丰盈。这两年,乌苏市以“提质量、增效益”为核心,通过零散土地整合、灌溉排水系统升级、田间机械道路贯通、智能泵房建设等工程,持续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让“小块田”变“大块地”、“传统田”变“智慧田”,实实在在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头台乡杨家庄子村村民王永兵说:“我这200多亩地,过去小块地春播要八九天,现在整合成大块地两天就完事儿。还装了智能球阀,在屋里就能一键开启。最关键的是,它能让地头到地尾压力均匀,作物长势更齐,每亩增产100公斤左右。”

  不止棉田,在西大沟镇塔克里更村的高标准农田里,万亩玉米同样长势旺盛,饱满的籽粒裹满穗轴,生机盎然的景象里藏着丰收的希望。种植大户徐其海承包的4000亩玉米地,正是高标准农田改变传统耕作模式的生动缩影,曾经零散的田块整合后变身规模化种植基地,全程机械化作业搭配滴灌改造,几个人就能轻松管理万亩农田,效率与产量实现了“双提升”。

  西大沟镇塔克里更村村民徐其海说:“过去小家小户种地,产量较低,浇水也费劲,亩产量约1吨。如今种地实现全程机械化,高标准农田还完成滴灌改造,不仅省工省时,产量也显著提升,亩产量可达1.3-1.4吨。”

  从棉田的“精准滴灌”到玉米地的“全程机械”,乌苏市高标准农田的成效不仅体现在田间地头的种植环节,更延伸到产业链的上下游。各乡镇依托高标准农田的规模化、标准化优势,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着力延伸农作物产业链,让更多的农田成为“高产田”“致富田”,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西大沟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马文君说:“西大沟镇自从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玉米生产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量和品质都大幅提升,去年,我镇玉米平均单产达1200公斤。市委、市人民政府特别重视玉米产业发展,全力补齐短板,不仅建了玉米面条、玉米面粉、玉米早餐粉等加工企业,还引进了种业公司,形成了从种子加工、烘干到销售的完整链条,让老百姓的收入实实在在涨上去。”

  数据是成效最有力的证明。据专家测算,乌苏市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农业生产可实现亩均节水30立方米,农作物产能提高5%至10%,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增长10%至20%,种植环节亩均收益增加100元至200元,每一项数据都彰显着高标准农田的“高标准”价值。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近年来,乌苏市紧扣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提高土地产出率为核心、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持续做好“土地文章”。截至目前,累计建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90.9万亩,在筑牢粮食安全屏障的同时,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按下“加速键”,让沃野良田持续释放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编辑:张家伟】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