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争先 向“新”而行 | 塔城地区沙湾市金沟河镇“鸡果共生”绘新景,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中新网新疆新闻8月29日电(龙振敏)初秋时节,塔城地区沙湾市金沟河镇良种场社区红良园合作社的200余亩枸杞园生机盎然——枝头缀满鲜红的枸杞果,串串饱满惹人喜;林下更热闹,1000多只稻花鸡、芦花鸡、青脚麻鸡自在撒欢,啄食落地的枸杞,构成一幅“椒红果艳禽欢”的生态丰收图。这生动景象的背后,是合作社负责人张发伟探索出的“鸡果共生”新模式,更折射出金沟河镇以特色产业破解发展瓶颈、助推乡村振兴的深层实践。
“枸杞掉地上浪费,让鸡啄着吃;鸡粪肥田,又能帮枸杞长得更旺,这不就是生态循环的好法子?”谈及“鸡果搭伴”的初衷,张发伟的想法朴素且透着智慧。今年开春,为让种养效益最大化,他专门跑遍周边数县,精心挑选了三类特色鸡种:“稻花鸡抗冻耐活,芦花鸡产蛋量高,青脚麻鸡肉质鲜香,各有优势,能满足不同市场需求。”如今,林下鸡吃着天然枸杞、玉米长大,枸杞园则借鸡粪实现“绿色施肥”,生态与效益实现双向共赢。
更让消费者安心的是合作社的“科技赋能”——每只鸡的腿上都套着一枚白色塑料脚环,阳光下泛着微光。张发伟随手抓起一只鸡,指着脚环上的二维码笑着介绍:“扫一下,这只鸡的生长环境、投喂的枸杞和玉米量等信息一目了然。”这位62岁的退伍老兵,把部队里的细致严谨全用在了养殖上,“溯源不仅是给消费者一个保障,更是给‘红良园’的品牌立个口碑。”
张发伟的“创新”并非心血来潮,而是近10年深耕枸杞鸡产业的沉淀与升级。自2016年起,他便开始尝试养殖枸杞鸡,最初仅以枸杞投喂,未涉足林下散养,也缺乏品牌化管理。随着养殖规模扩大,他发现传统养殖模式的局限——产品辨识度低、市场信任度不足。转机来自各级党组织的支持:在党建引领下,合作社不仅成功注册“红良园”商标,还通过权威检测认证——经国家肉类质量检验中心化验,其枸杞鸡的鸡肉与鸡蛋营养成分均达到优质标准,为品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红良园”的枸杞鸡早已不愁销路。依托金沟河镇党委的资源整合,合作社与盛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稳定对接,同时直供沙湾市及周边各大餐饮店,形成“养殖—检测—溯源—销售”的完整产业闭环。“以前怕养得多卖不掉,现在有了党委政府搭台、企业牵线,我们只管把鸡养好、把果种好。”张发伟的话语里满是底气。
这一“小养殖”的成功,是金沟河镇布局“大产业”的生动缩影。今年是“实干争先年”,镇党委早谋划、早部署,已将枸杞散养鸡发展纳入年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以顶层设计为特色种养按下“加速键”。“特色种养是我们破解产业瓶颈、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金沟河镇党委委员、政法委员、统战委员苏锐表示,镇党委始终将特色产业发展纳入全局规划,从制定科学的种养布局方案,到整合农业、科技、市场等部门资源,核心就是要让零散的“小业态”串成完整的“大链条”。“下一步,我们将推动‘种养+加工+旅游’深度融合,让枸杞、枸杞鸡从‘农产品’变成‘旅游伴手礼’,让特色产业真正成规模、有效益,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从“鸡果共生”的生态实践,到“扫码溯源”的品牌赋能,再到“党建+企业+合作社”的联动模式,叠加“实干争先年”的提早谋划,金沟河镇正以特色产业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不断书写新内容,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可持续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