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刘大先、巴燕·塔斯肯,他们在阿勒泰共探文字与土地的深层联结
9月14日,“阿勒泰·花城文学周”系列活动之“大地上的故事”文学分享会在阿勒泰市五百里风情街阿勒泰的角落旅行书吧举行。新疆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刘亮程,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与青年作家巴燕·塔斯肯以文字为桥,共同挖掘土地承载的记忆与情感。

分享会上,刘亮程携散文集《大地上的家乡》亮相,结合自身创作经历,讲述如何从故乡的田野和村落中汲取灵感,把农耕习俗、民间传说转化为鲜活的文学意象。“每一粒土壤都藏着故事,作家要做的就是俯身倾听……”他的分享引发了在场听众的强烈共鸣。
“这场分享会让我重新理解了乡愁的意义,家乡不在远方,而在与万物共生的每一个当下。分享会让更多人在文学中找到了与大地、与自我的联结之道。”江西游客王超群说。
巴燕·塔斯肯分享了《克兰河畔》的核心主题。他坦言,作为在阿勒泰长大、曾在广州求学的青年,岭南的温润与天山的辽阔共同塑造了他的创作视角,而克兰河作为阿勒泰的母亲河,既是地理坐标,又是情感锚点。他特别提到爷爷说的“人呐,幸福只看得见别人身上的,自己身上的是一点也看不见”,正是这些日常对话,让他重新发现平凡生活中的温暖力量。
刘大先表示,《大地上的家乡》突破了传统自然书写或乡土文学的边界,作者以“在场者”的视角俯身倾听大地,把土壤的呼吸、草木的生长、生灵的迁徙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字。这种“万物共生”的叙事逻辑,为当代文学提供了独特的精神参照。作品中“大地不是背景,而是主角”的书写理念,重新确立了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在生态意识日益凸显的今天极具现实价值。
土地是文学创作的永恒母题,无论是乡土叙事中的烟火人间,还是自然书写里的生命力量,都藏着最本真的人文密码。本次分享会,以文学之力唤醒了人们对土地的珍视与热爱,让大地故事在笔尖不断延续,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学与大地的共振。(董世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