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警社共治+精准普法!乌苏民警用“真心”捂热群众心窝

警社共治+精准普法!乌苏民警用“真心”捂热群众心窝

2025-09-15 18:34:12 来源:中新网新疆

  刚走出乌苏市公安局新市区街道派出所调解室,居民李女士便跟街坊念叨:“多亏民警帮着捋清楚,我和楼上楼下总算不用‘冷战’了!”这番话,道出了辖区群众的共同心声。如今在新市区,从小区车位摩擦、市场买卖口角,到单元楼噪音困扰、消费维权难题,民辅警总能带着耐心上门,把“堵心事”捋成“顺心事”。

  近年来,该派出所深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排查、调解、普法为抓手筑牢基层治理防线,让矛盾化解在萌芽,让暖意装满群众心窝。

image

  “矛盾像刚冒头的小苗,早发现才能早掐断!”这是民辅警常挂在嘴边的话。为精准捕捉隐患,他们化身社区“移动探头”,将排查重点对准群众生活关键处:早高峰守小区出口疏导拥堵路口,节假日入户解决家庭摩擦,换季盯老旧小区防范邻里矛盾,市场里常起争执的摊贩也一一记在“民情小本本”上。

  排查从不等群众上门,日常巡逻时多问一句“邻里没闹别扭吧”,还发动小区保安、便利店主当“信息员”,织就“眼勤、嘴勤、腿勤”的排查网。上周,民警韩玉奎走访时发现三楼两户因空调外机噪音互不理睬,立刻上门倾听诉求,一边讲邻里情分,一边帮调外机位置减噪音,没等矛盾发酵就化解了。“现在每月70%的矛盾没报警就解决,靠的就是多走一步、多问一句。”韩玉奎说。

  “先别吵,坐下来喝口水慢慢说!”民警刘帅一天能说十几次这话。作为“金牌调解员”,他擅长在矛盾刚冒头时“降温”,社区警务室也成了“迷你调解站”——桌上摆着热水,墙上贴“以和为贵”,不少纠纷聊几句就没了火气。

  8月28日,刘某乘出租车醉酒呕吐,与司机贾某就清洗费、误工费争执不休。民辅警迅速到场,先安抚情绪,再查污染情况、了解行业常规清洗费和日均收入,随后跟刘某讲“造成损失需担责”,劝贾某“误工费要合理”,最终刘某支付260元,纠纷当场化解。

  为强化调解力量,派出所组建“警社共治队”,由民警牵头,联合社区干部、退休老党员、律师志愿者参与。7月初,李大哥因楼上孩子噪音困扰半月,共治队分头上门:民警讲法律,老党员聊邻里体谅,律师算诉讼成本。最终楼上买隔音垫、调练琴时间,李大哥也调整午休,两家还成了朋友。

  “调解完不算完,得让大家知法懂法!”教导员胡国慧说。所里建“矛盾纠纷回访台账”,记录纠纷缘由、解法、反馈,每周民警上门回访,既问“事没再犯难吧”,也教“遇问题找啥渠道”。

  为让法治融入日常,他们把普法课堂搬进网格群:每天推“邻里纠纷案例”或“维权指南”,每周开“线上法律咨询会”,小区电梯间也贴“维权小知识”。8月25日,宋女士买手镯发现质量问题,商家武某拒退货。民警吴启科拿出“维权指南”,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条文,跟武某讲“诚信经营是本分”,帮宋女士理维权路径。最终武某退198元货款并道歉:“之前不懂法,以后按规矩来。”

  如今的新市区,小区少了争执,邻居碰面微笑问好,社区广场满是老人聊天、孩子嬉戏的祥和景象。这背后,是派出所对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以排查防患未然,践行“矛盾不上交”;以多元调解解纠纷,落实“平安不出事”;以精准普法筑根基,实现“服务不缺位”。民辅警用脚步丈量街巷,用真心听诉求,用耐心化纠纷,让“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成常态,更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落地生根,开出暖民心的幸福之花。

【编辑:宋欣】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