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气象以“技”为盾筑牢区域防灾减灾安全屏障
中新网新疆新闻9月15日电(张军 许嘉明 马蓉)气象装备保障是气象事业发展的核心支撑,更是区域防灾减灾的“前哨”与“基石”。多年来,乌苏市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循着时代脉搏,完成从人工到智能的跨越式发展,以更精准的观测、更及时的预警、更专业的服务,成为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气象卫士”。
9月14日,记者走进乌苏国家基准气候站看到,一排排智能监测设备整齐排列,气温、湿度、风向、风速等关键气象要素实时通过控制器经光纤传输至数据分析平台——这些“第一手情报”正是乌苏精准捕捉暴雨、大风等灾害信号的核心依据。
回顾乌苏气象部门的发展变化,于1953年3月成立之初的乌苏气象站,仅有简陋的观测设备、有限的观测精度。1993年起随着站点升级为国家基准气候站、自治区农业气象一类站,观测范围扩大、数据精度提升,为干旱、霜冻等农业灾害预警提供了关键支撑。2006年成为中国气象观测一级站后,监测能力进一步跃升,可更快速捕捉区域性、突发性灾害信号。与此同时,基础设施的完善为防灾减灾“保驾护航”。随后,气象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气象观测设备有了“存放地”与“维护间”,确保了气象观测设备时刻处于最佳状态,为防灾减灾提供坚实保障。
乌苏市气象局退休干部李彦杰说:“过去乌苏气象观测依赖人工24小时轮班记录数据,天气预报需手工抄收代码、绘制天气图,强对流天气预警常滞后,如今国家实力提升、科技进步,气象装备实现全域覆盖,全市各乡镇均有观测站点,暴雨、大风等天气可提前精准预警,这既是气象人奋斗的成果,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
如今,乌苏市气象局已构建起“基准站+区域站”的全域监测网络,区域自动气象站可覆盖山区、平原、农田等多种地形,实时监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气压、液态及固态降水等要素。
乌苏市气象局助理工程师热依沙·热合曼说:“我们的区域自动气象站分布在乌苏不同区域,其中南城新区气象观测站主要负责降水监测,一旦降水量达到暴雨级别可能引发洪水,我们会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全力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科技赋能让气象预报防灾减灾能力“提速提质”。2020年4月,全疆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正式改革运行后,乌苏气象局全域监测网络实现数据“零滞后”,工作人员可根据实时数据快速发布预警,为乡镇防灾减灾、加固设施争取宝贵时间,让气象服务从 “预警”向“预演”延伸,进一步降低灾害风险。
乌苏市气象局气象台台长张玉说:“现在实现智能化、双套站运行,气温、湿度、风向风速等要素全靠传感器感应,数据经光纤实时传至办公室后台。过去人工观测可能有延迟,现在自动化观测让数据零滞后,比如遇到短时强降雨,我们能根据实时数据快速发布预警,为乡镇加固设施争取宝贵时间。”
乌苏市气象局党支部书记、局长薛徽说:“我们将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持续加强气象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引进更先进的灾害监测设备,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进一步完善气象服务体系,让预警更精准、响应更及时,为政府应对气象灾害提供决策支撑,为乌苏防灾减灾、工业发展、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同时,我们会继续发挥科普教育基地作用,让更多人懂气象、会防灾,共同为和谐乌苏、高质量发展贡献气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