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托万阿热勒村:山东“老高”与维吾尔族乡亲的20年共富情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光辉历程中,无数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在天山南北绽放。在和田市伊里其乡托万阿热勒村,山东籍村民高凤涛与维吾尔族乡亲们以二十余年的守望相助,书写了跨越地域的民族团结篇章,成为和田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缩影。
9月16日,记者走进伊里其乡托万阿热勒村的蔬菜拱棚看到,高凤涛正手把手向村民们传授辣椒、香菜等作物的种植技巧,棚内饱满的青辣椒缀满枝头,生机盎然。
“多亏了老高,我的蔬菜才能种的这么好!你看这辣椒长得多好,要是没有他手把手教我选种、管水、防病虫害,我哪能种出这么优质的辣椒。”伊里其乡亚甫拉克村村民麦麦提阿卜杜拉·艾麦尔说道。

村民口中的“老高”,是1990年从山东来到和田扎根的高凤涛。初到和田时,高凤涛夫妻俩既无亲友帮扶,也对当地种植环境陌生,是村里的维吾尔族乡亲们主动伸出援手,帮他们找住房、教他们适应当地生活。
“刚来的时候,我连蔬菜品种都认不全,更别说掌握边疆的气候和土壤特点了。乡亲们把种植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我,我自己也跟着老农技员四处学习,慢慢才摸透了蔬菜种植的门道。”高凤涛回忆起初到和田的日子,眼神里满是感激。
凭借勤劳的双手和不懈的钻研,高凤涛不仅靠蔬菜种植让自家日子越过越红火,更成了村里的“技术红人”。每当乡亲们在种植中遇到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等难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当年乡亲们帮我站稳了脚跟,现在我有能力了,当然要帮大家一起致富。吃水不忘挖井人,托万阿热勒村的乡亲们就是我的家人。”高凤涛说。
2001年初,得知邻居买提尼亚孜·买提库尔班因缺乏技术和门路,家庭生活困难,高凤涛主动找上门,提出免费传授蔬菜种植技术。两人一拍即合,从此高凤涛成了买提尼亚孜拱棚里的“常客”。 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从病虫害防治到采收技巧,他手把手耐心指导;担心买提尼亚孜的蔬菜卖不出去,他又主动分享自己积累多年的客户资源,帮着联系市里的蔬菜店和超市,打通销售渠道。
“老高不仅教我怎么种出好蔬菜,还帮我找销路,让我从‘种得好’变成‘卖得好’。跟着他干,我心里特别踏实。”买提尼亚孜·买提库尔班说。
在高凤涛的悉心指导下,买提尼亚孜从连拱棚都不会搭建的“种植新手”,逐渐成长为村里的“技术能手”。如今,他的蔬菜拱棚从最初的5座扩展到35座,种植品种也从单一的叶菜类,发展到西瓜、草莓、香瓜等十余种果蔬,年收入突破20万元。

买提尼亚孜说:“我还打算扩大草莓和西瓜的种植面积,开一个休闲采摘园,这样既能增加收入,还能带动村里的乡村旅游,让更多乡亲跟着我挣钱。”
从陌生到熟悉,从帮扶到共富,高凤涛与买提尼亚孜的情谊在二十余年的朝夕相处中愈发深厚。他们的故事在托万阿热勒村广为流传,成为村民们学习的榜样,也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村里生根发芽。
高凤涛说:“这些年,托万阿热勒村的变化翻天覆地,各族群众像一家人一样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我会继续把种植技术教给更多乡亲,和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把日子过得更红火。”(和田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才让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