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普湖县 “小岗村”:改革春风下的田野实践 书写乡村发展新答卷
1978年,当安徽小岗村农民点燃中国改革的星火时,远在西北边陲的新疆喀什地区岳普湖县阿其克乡,也悄然涌动着变革的力量。彼时的阿其克乡(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乡称公社、村称大队),盐碱肆虐,土地贫瘠,粮食绝收是常事,群众连温饱都难以保障。
时任公社党委书记吾守尔·外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与公社党委副书记、公社革委会主任玉买尔·帕力特商量了两个星期,铁了心要搞分田承包。最终决定在九大队(现在的纳格热恰勒迪村)推行“口粮田加责任田”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当时的老支书图尔迪·铁来克毫不犹豫地带头参与这场土地改革。
图尔迪·铁来克的儿子克尤木·图尔迪回忆起那段日子,感慨万千:“父亲常念叨,以前一天就只有一个馕、一碗汤饭,饿肚子是常有的事。分田到户后,日子就大不一样了,大家能吃饱穿暖了。”1979年秋天,坚持承包到户的纳格热恰勒迪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丰收。金黄的麦子像小山一样堆满了打谷场,农民们脸上洋溢着喜悦,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撬开了板结的盐碱地,深埋下了改革的种子。

回忆起那段岁月,前任纳格热恰勒迪村会计买买提·百合提唏嘘不已:“那时候真是‘黄沙漫天、饭食艰难’。大锅饭吃垮了人心,大家出工不出力,土地贫瘠,亩产不过百斤。分田的头一年,变化立竿见影!地里人影多了,地头也绿了。大家像伺候孩子一样伺候庄稼,精耕细作,粮食产量噌噌涨!”
分田到户,解开了阿其克乡发展的第一个“结”。随后的数十年,岳普湖县的农业农村发展驶入了快车道。记者从岳普湖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过去全县粮食平均亩产一直在100多公斤徘徊,如今已稳定在505公斤以上。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是牛犁马耕,现在是现代化农机播种、无人机植保和洒农药、大型采棉机采收,智能化管理贯穿全程,机械化种植全面覆盖。

多年来,国家陆续出台的惠农政策如同春风化雨,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业保险、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等,一项项政策实实在在地落地生根。滴灌技术的推广堪称一场革命,过去大水漫灌,既费水又费时,现在一根根管子精准地将水分送到作物根部,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实现了化肥农药利用率的有效增长。
脱贫摘帽,是新时期土地改革红利释放的集中体现。面对深度贫困的挑战,阿其克乡面临着产业基础薄弱、土地效益不高等难题。在农业模块,当地采取精准识别贫困户土地资源的方式,推动“一户一策”发展庭院经济、特色种植。扶持建立农民合作社,让农民抱团发展,解决单打独斗的问题。同时,大力实施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提升了耕地质量。

经过不懈努力,岳普湖县如期完成脱贫目标。脱贫户年人均收入较脱贫前翻了几番,危房变成了安居房,土路变成了硬化路,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土地和农业产业成为了脱贫的压舱石,土地盘活了,产业兴起了,就业有了门路,造血功能增强了。
纳格热恰勒迪村会计买买提·百合提说:“改革前,村里每天给每个农户记分,按分数发放粮票,大家一块儿干、一块儿吃。那时候大家都觉得,干一天分数都一样,把分配的活儿干完就行,没人肯多努力。结果,肚子总是吃不饱,衣服也穿不暖。改革后,每个人都精心照料自己分到的田地,都铆足了劲儿为丰收努力,收成一下子就上去了,生活也跟着好起来了。”

分田到户后,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当地政府系统施策,从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到技术推广和设施建设多维度发力。在政策层面,持续落实粮食种植补贴与农机购置及作业补贴,激励农户参与集约化生产;在土地整合方面,积极推动“小田并大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在基础设施方面,重点加强水利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推广精准滴灌和智慧灌溉系统,实现水资源集约化、智能化管理。同时,工作人员深入农户家中开展政策讲解,帮助群众全面了解整合效益。通过一系列系统措施,土地整合稳步推进,碎片化耕地得以归并,大型农机使用率显著提升,生产成本有效降低,农民也逐步从传统劳作中解放,拓宽就业与增收渠道。政府全方位、多环节的支持,为农业现代化转型和新一轮土地改革提供了坚实保障。
改革的成效,最终体现在老百姓的笑脸上。“90后”新农民阿卜杜拉·艾海提是农业机械化合作普及的受益者之一。除了料理自家的十几亩地,他还靠着操作农机过上了幸福生活。他兴奋地说:“和原来可大不一样了,如今种地全是机械化。自从有了新农机,种田效率高了不少,一年收入能有4万多。”

从破冰到深化,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如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岳普湖县阿其克乡的土地改革之路,是中国广大农村在党的政策引领下奋斗拼搏的生动缩影。正如村民斯买提·热买提所言:“土地不会辜负汗水,就像时代不会辜负奋斗者。”一代代人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孕育希望,将变革的力量融入阡陌纵横的沃野。新征程上,岳普湖人必将继续在田野间书写更加灿烂的篇章。(美合日阿依 姑再努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