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喀什70年文化长卷:一路繁花一路歌

喀什70年文化长卷:一路繁花一路歌

2025-09-18 13:20:31 来源: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在帕米尔旅游区彩云人家民俗村,身着红色衣裙的姑娘正随着鹰笛的旋律翩翩起舞;喀什书城内书香氤氲,读者沉浸在宁静的阅读时光;疏附县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琴声悠扬,技艺在琴音中代代相传……一幕幕鲜活场景,正是喀什地区“一路繁花一路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生动缩影。

  自治区成立70年来,喀什地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文化为抓手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image

  从城市到乡村,喀什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成果丰硕,优质多元化文艺作品屡获佳绩,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各族干部群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喀什篇章提供了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

  源于人民 属于人民

  帕米尔高原上,巡逻的护边员唱起“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最爱的那首歌;喀什古城的街巷间,恰如影视剧《巴扎喜事》里那样鲜活热闹;伽师县的田野间,汩汩清水顺着渠道漫过田垄,丰收的喜悦在饱满的棉桃、沉甸甸的瓜果间满溢……

  人民在哪里,创作就在哪里。70年来,喀什地区一代代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肩负记录时代、服务人民的使命担当,将创作视角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把艺术情怀融入喀什大地的发展脉动,用心用情创作出一部部传递时代温度的文学佳作、一幕幕彰显人民心声的舞台精品、一部部镌刻家国情怀的影视力作。

  这些作品里,讲述着一个个温暖向上的喀什故事,让“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以及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刘虎等人物的精神愈发具象、鲜活,深深镌刻在人民心中,成为激励这片土地向阳生长的精神力量。

image

  正是这份对“源于人民、属于人民”的坚守,让喀什文艺精品迭出,人才活力迸发。喀什地区坚持“出人才、出精品”,一边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文艺培训为创作者赋能,夯实创作根基;一边组织“深扎”系列采风活动,引导文艺工作者走进基层、贴近人民,从真实生活中挖掘素材。

  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音乐剧展演优秀剧目奖”;歌舞剧《班超》、音乐剧《大爱无悔》荣获自治区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长篇小说《花儿永远这样红》荣获第七届天山文艺奖和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纪实文学《我的父亲拉齐尼》《群山之上》入选中宣部重点扶持文学出版物……喀什文艺工作者始终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萃取创作能量,推动文化艺术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惊艳的新疆舞蹈、绚丽多彩的舞台……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喀什分会场,用8分钟的时间惊艳了世界,向世界展示了千年古城的魅力,传递了新疆各族群众幸福美好的生活图景和团结向上的精神面貌,是一场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文化盛宴。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喀什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

  70年来,喀什文艺工作者为民的脚步从未停歇。如今,“石榴籽”文化服务小分队活跃在城乡,把文艺演出送到群众家门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着瑰丽多彩的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生;全地区各级文化场馆不断优化服务,持续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70年来,喀什地区始终坚守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让文艺之花深深扎根人民土壤,在服务人民、滋养人民中不断绽放新的芳华。

  守正创新 赓续文脉

  莫尔寺遗址成功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喀什古城获评“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乔戈里古道科考成果引发学界广泛关注……

  70年来,喀什地区深耕文化沃土,以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为核心,在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的实践中,推动文化研究与文艺创作双向赋能。如今,喀什文化事业的发展,既扎根传统土壤、延续历史文脉,又紧跟时代步伐、彰显时代精神,在守正创新中焕发蓬勃生机。

  在党和国家的艺术精品战略和艺术扶持政策支持下,近年来,喀什地区文艺创作成果丰硕,话剧《金色的胡杨》、歌舞剧《班超》、舞蹈《阳光下的麦盖提》等一批承载中华文化特征与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精品力作相继问世,为各族群众注入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同时,地区出台《关于推进喀什地区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通知》《喀什地区文艺扶持激励资金管理办法》,为全地区文艺项目创排提供有力支撑。

  深耕历史文脉,让文化遗产焕发生机与活力。喀什地区通过系统性挖掘昆仑文化内涵,校地携手编纂系列研究丛书;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工程,8处遗址考古发掘与12项安防修缮工程圆满完成,20余座特色博物馆成为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这些举措,让文化遗产走进大众视野,各族群众在触摸历史中增强文化认同,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非遗传承,历久弥新。近年来,喀什地区积极争取到国家级、自治区级非遗资金,培养一大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喀什古城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民俗非遗主题游线路成功跻身全国榜单,木卡姆等非遗项目借助“线上+线下”的传播模式走向世界,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image

  如今,全地区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奔行在非遗传承中心、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工坊等地,投身推进非遗可持续发展的队伍中,与非遗项目从业群体共同创新开发非遗产品及非遗旅游项目,让非遗成为解决就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古城、器物、民歌、刺绣、编织、戏剧……这些文化遗产,无一不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悠远的历史轴线、多元的历史场景、深厚的文化内涵。

  凝心聚力 增进认同

  秋日的喀什,云淡风轻,山河壮阔。这片土地上,文化新地标拔地而起,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公共文化服务惠及万家,文旅融合焕发勃勃生机。

  喀什地区昆仑文化科教研基地开馆;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在全国设立的第一个分中心——喀什分中心在喀什大学揭牌;南疆科普文化综合体项目开工建设;红其拉甫国门等81个A级景区常年开放……

  近年来,喀什地区加快文化新地标建设,以实体承载文化内涵。一个个文化新地标的落地,以具象化的实物、可感知的实景、有温度的实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娓娓道来,让文化认同直抵人心。

  喀什博物馆藏品丰富,拥有5300余件藏品,时间跨度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近现代,涵盖了喀什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喀什分中心,是全国设立的第一个分中心,该中心以丝绸之路为核心主题,重点开展喀什地区文物遗址的整理、发掘与保护工作等,将边疆风光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成为展示喀什形象的重要窗口。

  文化认同的深化,离不开红色基因的传承。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喀什本身就是一座蕴藏“精神富矿”的宝库。喀什地区博物馆、喀什市盘橐城汉侯班超纪念馆、百年喀什馆、邓缵先纪念馆等红色资源星罗棋布,串联起喀什波澜壮阔的历史脉络,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阵地。

  让文化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是喀什推进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近年来,喀什持续加大公共文化投入,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质增效;构建起覆盖城乡的“15分钟文化圈”,数字文化建设实现“弯道超车”,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触网升级”。

  创新开展“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行动,引入《英歌舞》《战上海》等“爆款”演出,打造文化交流“盛宴”。近三年来,累计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超5000场次,直接惠及群众超200万人次,免费公益培训覆盖学员超3000人,让文化“福祉”直达基层、直抵民心。

image

  文旅深度融合,让文化的影响力持续扩大。随着“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全面提升,游客既能在喀什古城里亲手体验土陶、木雕等非遗技艺,感受传统工艺的匠心;也能在红色景点聆听历史故事,感悟初心使命;还能在乡村民宿里品尝特色美食,体验民俗风情。

  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让游客“来了还想来”,更让各族群众在与游客的交流互动中增进了解、加深感情,让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多样性在实践中充分彰显。

  70年栉风沐雨,70年繁花满径。从帕米尔高原的鹰笛声到古城街巷的欢笑声;从博物馆里的文物到舞台上的精品;从基层的文化小分队到全国知名的旅游品牌……文化之花正以最绚烂的姿态绽放在喀什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张红玲)

【编辑:张家伟】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