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上风光无限好——2024喀什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精彩之笔系列报道
“漠”上风光无限好——2024喀什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精彩之笔系列报道之四
本报记者 张红玲
晨曦初露,帕米尔高原银装素裹,宛如披上了一层轻盈的白纱。小寒节气后,寒意愈发浓烈,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员米路买买提·努尔俊上山了。
踩着厚厚的积雪,脚下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凛冽的寒风扑面面来。一路上,米路买买提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保护区内的野生动植物,“除了马可波罗盘羊,这里还有北山羊、胡兀鹫、高山兀鹫、金雕、雪豹……”
塔县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62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雪域高原重要的物种基因库,该保护区以雪豹、北山羊、帕米尔盘羊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冰川、淡水资源和昆仑圆柏等为主要保护对象。近年来,在各级政府、林业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塔县加强保护力度,加大宣传教育,广大农牧民保护意识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重点野生生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而这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离不开喀什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心血浇灌。近年来,喀什地区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实际行动守护好这片广袤土地上的生灵草木、绿水青山,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截至12月31日,喀什地区空气质量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72天,优良比例47%,同比2023年上升5.9%,未发生重污染天气。”1月6日,记者在地区生态环境局了解到。
今年以来,地区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持续推动“一市两县两区”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带动全地区空气质量稳步改善。
同时大力开展燃煤、燃气锅炉整治,组织推进65蒸吨及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持续推进“煤改电”工程;严格实施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淘汰到期的老旧轻型汽车和摩托车,全面推进实施机动车排放检测与强制维修制度。
“喀什地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构建起部门齐抓共管、企业积极治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格局,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地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莎车叶尔羌国家湿地公园飞鸟。武勇 摄
如今,生态环境改善的成果已融入到喀什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1月5日周末,午后暖阳洒满喀什市南湖公园,东湖安居小区的杨阿姨带着孙子孙女在公园内悠闲地散步。湖面上,一群鸭子悠然自得地游弋,孙子兴奋地指着其中一只说:“奶奶你看,那个叫绿头鸭!”而在公园的另一角,三五成群的人们正围坐在一起打着牌,享受着难得的休闲时光。
吐曼河两岸的居民过去因这条河而烦恼,如今却因这条河焕发的新貌而感到欢欣。经过生态治理后的吐曼河城区段如一条绿带穿城而过,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的“生态福利”。
今年,喀什地区城市绿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新增城市绿地32公顷,口袋公园数量增加至18个。“水清、岸绿、河畅、景美”不仅成为美丽幸福的底色,也切实回应了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热切需求。
不仅仅是对城市河湖管理,喀什地区还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完成生态综合治理 113万亩、退耕还林还草补植补造32 万亩、造林绿化11万亩,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24 公里空白带实现锁边合龙。
修复成效显 湿地景色如诗如画
冬日的喀什市中水利用生态造林基地,芦苇摇曳、鸟儿翩跹、野鸭嬉戏……构成一幅至美的诗意画卷,美的让人沉醉、让人留恋。
小寒时节,记者前往喀什市阿克喀什乡中水利用生态造林基地,只见蓄水坝的河面上成群的野生禽鸟游弋嬉戏、低翔河面。白头硬尾鸭、黑鹳、野鸭子、渔鸥等鸟类或站着、或漫步,亦或是低飞,娴静优雅、悠然自得,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里。
“我们这儿有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17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内的95种鸟类。”护林员阿卡拉江·阿布都西库尔自豪地说:“这里已经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硬尾鸭在国内的最大越冬地。”
喀什市中水利用生态造林基地有3.8万亩林地和1万亩湿地,喀什市利用中水进行生态造林,修复了自然生态环境,把盐碱荒滩变成鸟类乐园。该基地的变化正是喀什地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
俯瞰莎车叶尔羌国家湿地公园,湖光山色构成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入冬以来,这里迎来成群的候鸟。鸬鹚、苍鹭、白鹭、灰雁、绿头鸭以及天鹅等在水中嬉戏觅食。据统计,今年在莎车县栖息越冬候鸟涵盖 35 科159 种,湿地公园生机盎然,热闹非凡。
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候鸟在喀什地区过冬,目前,该地区发现的鸟类已有17目44科350余种。
依托丰富的湿地资源,喀什地区建立16处自然保护地,包括1处自然保护区、8处国家湿地公园、2处森林公园以及5处沙漠公园。
麦盖提县湿地公园鸟瞰图。武勇 摄
这些自然保护地不仅为生态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成为喀什地区生态旅游的重要收入来源。各地通过自然观光、徒步旅行、观鸟摄影等方式,不断拓宽旅游收入渠道。
绿富双丰收 好生态带来好日子
2024年,每天只要忙完手里的活,莎车县恰热克镇生态林果防沙治沙基地护林员麦麦提尼亚孜·萨吾提就会来到去年新种植的防护林里看一看,走一走。
“每天在防沙林工作,给树木浇水、施肥、除虫,整理和修补滴灌带,看着小树苗变成如今的大树,能抵御风沙,为我的家乡筑起一道绿色屏障,我很高兴,工作起来也更有信心了。”麦麦提尼亚孜说。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该镇的生态防护林成活率逐年提升,防护林的建设成效显著。它们不仅有效阻挡风沙的侵袭,保护当地的农田和村庄,还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近年来,该县积极规划并开展一系列沙化土地治理工作。其中,规划开展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04.56万亩,新造林管护3.24万亩,光伏治沙28.5万亩,工程固沙3.1万亩,粮食产能提升工程25万亩。
冬日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竟也能吃上新鲜肥美的大闸蟹,你相信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巴楚县卫星水库。
1月3日,在巴楚卫星水库冰面上,养殖户们熟练地凿开冰层,放下特制的蟹笼,不一会儿,一只只张牙舞爪、活力四射的大闸蟹便被捕捞上岸。
“我们从12月中旬就开始捕捞,每天都能捕捞约600公斤的大闸蟹,而且市场供不应求。预计这批冬蟹能带来近百万元。”养殖户张树军介绍。
巴楚县地处沙漠边缘,水域资源相对匮乏。然而,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却为大闸蟹的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卫星水库的水源源自喀喇昆仑山的冰雪融水,经过叶尔羌河的汇聚,水质清澈洁净,水草丰茂。水库里天然饵料丰富,为大闸蟹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经过养殖户们的反复尝试和努力,成功克服养殖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让大闸蟹在沙漠旁安家落户。
一年来,喀什地区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打造宜居的生态环境,通过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绿色发展已成为喀什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