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乡间客如织——喀什地区近三年来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篇
广袤乡间客如织 振兴路上景更新
——喀什地区近三年来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篇
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方礼 艾斯凯尔
乡村拥有广袤的地域、孕育无限的可能,既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又是推进城乡融合的空间载体,这让乡村旅居有了更多“新玩法”。
近年来,喀什地区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探索“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模式,通过挖掘民俗文化、打造特色景区、完善基础设施、培育乡村业态,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民宿等特色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收,构建“文旅+就业”模式,走出一条以文旅产业带动乡村发展的新路径。
麦盖提县刀郎画乡是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82条“营造之美 自在乡村”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之一。其行程路线为“库木库萨尔乡—刀馕巴扎景区—刀郎画乡旅游景区—胡木丹买里村”。在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胡木旦买里村,游客可以观看震撼人心的刀郎木卡姆以及构思奇特、极富艺术想象力、色彩艳丽的刀郎农民画,也可在悠扬的琴声和明快的手鼓声中欢歌起舞。
“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些农民画作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刀郎木卡姆的实景演出更是展现着这里的人民群众豪放不羁,也传递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西安游客陈女士说。
“很有成就感!”在英吉沙县芒辛镇恰克日库依村,来自乌鲁木齐的游客陈先生托举着土陶胚子,向伙伴们分享着他的喜悦。
恰克日库依村又名“土陶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的传承地,有着悠久的土陶烧制史。目前,该村以复古土陶古村落为亮色,以土陶景观巷为轴心,形成了土陶制作、展示、销售、体验等环节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
核心景区—特色小镇—乡村旅游,这种沉浸式文化体验构建的,正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动力和吸引力。
去年,恰克日库依村是自治区第五批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该村通过旅游带动本村及周边经济发展,以合作社的形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民众收入,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乡村旅游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它的人文情怀。在喀什,旅游乡村不是冰冷的打包产品,而是游客的“另一个家”。要让游客留得住、玩得好,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至关重要。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作为“云端上的旅游胜地”,吸引着国内外游客。为守住这波流量,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依托帕米尔高原的壮丽风光和塔吉克族民俗文化,打造了精品民宿,增加特色餐饮和游乐设施等服务,使民宿既保持了传统民俗,又具备现代化酒店的居住条件,让游客在充分感受当地特色的同时享受现代化服务,让高原农牧民吃上了“旅游饭”。
“游客来了,除了民宿这一笔收入,我们的牦牛肉、手工刺绣、高原蜂蜜也都成了抢手货。”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相关负责人说。
家门口的幸福,起于阡陌交通。农村公路作为覆盖范围最广、服务人口最多、提供服务最普遍、公益性最强的交通基础设施,是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的领域之一。
疏附县乌帕尔镇至木什乡连接线桥梁建设项目正在火热推进中,该项目作为完善自治区省道网和喀什地区公路网的重要一环,建成后将打通乌帕尔镇与木什乡的连接,减少两地行进路途,促进人员往来和物资流通。
近年来,喀什地区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辖区路网通达、路况升级。目前,全地区已实现农村公路由线成网、由通向好,打造出“畅、安、舒、美”的道路交通环境。一条条翻山涉水的乡村公路,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一条条产业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以前来喀什旅游,最怕交通不便、住宿条件差。现在路好了,民宿干净又舒适,玩得更尽兴了。”来自广东的游客陈女士说。
当农村不再是“远方的风景”,而是可参与、可体验、可消费的“生活场景”,农牧民的身份也随之转变——他们既是乡土文化的守护者,更是文旅经济的受益者。这种“以旅兴农、以农促旅”的双向奔赴,不仅让乡村留住了“烟火气”,更激活了“生产力”,为喀什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