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中新网首页|安徽|北京|上海|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黑龙江|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我们的微信

自治区扶贫攻坚楷模王海陵:“只有带着感情开展群众工作,老乡才会和你心贴心”

2021-12-21 17:14:28 来源:中新网新疆
字号:

王海陵(左一)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村民的广泛赞誉与信赖。

  王海陵(左一)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村民的广泛赞誉与信赖。

  传承榜样力量,为脱贫攻坚路上的楷模鼓掌。在决胜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无数扶贫干部接续奋斗,走得辛苦,却依然坚定。中建新疆建工集团的一名管理干部王海陵,自踏上南疆驻村之路,问民情、帮民困、解民忧,为全村脱贫攻坚想法子、谋出路、制定可持续的发展蓝图,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带领村民群众脱贫致富上,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村民的广泛赞誉与信赖。

  驻村入户、结对帮扶、发展产业、修渠筑路。。。。。。这是扶贫工作普遍真实的写照,也早已是英吉沙县英也尔乡琼艾日克村扶贫第一书记王海陵日常工作内容。王海陵是中建新疆建工集团的一名管理干部,2018年2月,他受组织委派担任访惠聚南疆深度贫困村第一书记,告别了妻子和女儿,以及年迈多病的父母亲,踏上了南疆驻村之路。

  驻村一年多来,王海陵带领帮扶工作队和两村委会,深入到每家村民、穿梭在村头巷尾、奔波在田间地头,深入开展入户走访,问民情、帮民困、解民忧,为全村脱贫攻坚想法子、谋出路、制定可持续的发展蓝图,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带领村民群众脱贫致富上,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村民的广泛赞誉与信赖。

  务实调研的实干者

  琼艾日克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全村307户1418人,其中贫困户148户653人,贫困发生率46.8%,劳动力599人,耕地面积2024亩,人均耕地仅1.4亩。面对陌生的环境、文化水平低的情况,怎样才能建立最基本的共同点,进而找到突破点、逐步开展工作,成为了驻村工作的第一难点,也成为王海陵想要最先突破的难点。王海陵首先从了解情况、摸清底数开始深入调查研究普查贫困户。他边学边干,既当文件政策的宣传员,又是具体工作的实干家,拉网式入户挖穷根找病因,梳理每户信息档案,建立信息平台。

  白天走访贫困户、收集资料,调查了解贫困户的具体情况,晚上回到宿舍整理当天的走访笔记,梳理各种情况,为村委会、乡政府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依据。经过不断地走访调查,他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全村的情况、贫困户致贫原因、村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能力等都有了全面的了解,做到了心中有数。这为他开展扶贫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也开启了他扶贫攻坚的思想动力。

  强健组织的保障者

  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扶贫帮困要有组织保障,王海陵在调研中发现村委会班子年龄偏大、学历低、普通话水平差,少数村干部纪律意识薄弱、工作思路不清、战斗力不强。他认识到破解琼艾日克村脱贫的关键在于干部,首先要抓好村级领导班子建设。为此成立了以扶贫第一书记为主要领导、以高校选派扶贫老师为辅助的扶贫工作站,统筹好驻村工作队、扶贫助手、村警、村医、计生宣传员等各方力量,凝聚全村维稳扶贫的工作合力。建议乡党委成立村党总支,工作队员和村干部合署办公,组织队员和村干部之间开展互帮、互促、互学活动。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琼艾日克村的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大幅提升。

  为发挥党员作用找到好方法。王海陵向党员家庭颁发、悬挂“党员家庭户”红色门牌,增加了党员的荣誉感,激励党员努力学习、遵章守纪、勤劳致富,树立红色光荣的形象;向党员发放党徽,要求党员佩戴党徽,时刻亮时党员身份,主动接受群众监督。2018年度,他所在支部被英也尔乡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内生动力的扶志者

  在走访调研中,王海陵发现村里贫困户致贫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缺少资金,比如懒惰积习,但更主要的是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严重不足,王海陵深知,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志短”,村民普遍没有脱贫意愿,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如何激发内生动力,王海陵把抓常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工作队充分运用夜校、公示栏、广播等形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村规民约,在村里醒目位置张贴的“扶贫先扶志,脱贫先脱懒”的标语,坚决破除陈规陋习和落后的思想观念,倡导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

  王海陵充分发挥扶志重在实效的作用,用“典型带动一片”的做法激励广大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在村委会设立光荣榜宣传脱贫攻坚好人好事,组织致富能手、劳务输出先进模范现身说法,帮助贫困户树立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和斗志;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奖补外出稳定就业的贫困家庭;实施流动红黄旗,通过批评教育大会、脱贫户典型宣讲等方式,利用产业引导资金,鼓励贫困群众依托园区企业、卫星工厂有组织转移就业,发展蔬菜、农牧业、庭院经济,采取劳务补助、劳动增收奖励、以工代赈等方式,坚决杜绝“养懒汉”。种种措施使全村148户贫困户中123户有劳动力家庭实现“一户一人”稳定就业,确保家庭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脱贫致富的排头兵

  王海陵高度重视传统农业,传统农业是贫困人口脱贫的根本渠道,抓住传统农业就抓住了脱贫的牛鼻子。他多措并举强抓农业生产,整治土地惠民生。通过对265亩粮食作物水肥投入和田间管理,亩均产量到达420公斤以上;全村依法依规清理回收土地360亩,将土地承包和经营收益全部用于653名贫困人口,通过设立稳定就业引导资金、村级集体经济奖补资金等七项资金,大力引导群众外出就业、发展产业增加收入,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

  强抓特色农业惠民生。王海陵将建设小拱棚发展蔬菜种植作为促进增收的重要途径,带领村党总支引导农户搭建200多座蔬菜大棚,种植辣椒、西红柿等经济作物。竭尽所能为全村乃至全乡农民搭建销售渠道,将全乡的蔬菜销售一空,使农户人均收入达到800元以上。根据“一村一品”的要求,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推广种植西梅756亩,预计可为村民形成长态收入年均500元;抓住全疆闻名的色买提杏特色品牌,将小杏子做成大产业,多渠道销售解决10余吨色买提杏,人均增收100多元。

  发展庭院经济惠民生。王海陵树立“前院一架葡萄、后园一座大拱棚、田间几棵果树”的庭院经济发展思路,在全村大力实施庭院改造,以送文明为契机、引导贫困户解放思想、改变传统生活方式,做到庭院合理规划、室内家具到户、厕所革命等,使现代文明生活方式融入群众中。

  产业经济的开路者

  王海陵认为农民要想富,必须双腿走路,走多元发展的路子。他在产业经济上动足了脑筋,以发展农业合作社的方式,不断培育一批致富能手。为解决群众种植蔬菜销售难的问题,引导贫困户库都斯•吾舒尔有销售水果蔬菜的经验,成立蔬菜销售合作社,带动10户贫困户加入果蔬合作社,一年下来销售蔬菜60多吨,实现收入15万元左右,平均每户增收800元以上;鼓动伊麦提•约麦尔成立畜牧养殖合作社,饲养30头牛让30户贫困户受益;发动扶贫帮扶对象阿卜杜赫力木•萨依木成立木器合作社,配备价值6.7万元木工设备,让贫困户以设备形式入股分红受益,带动4户贫困户就业,确保实现人均收入达到1000元。

  王海陵发现村里有相当一部分的贫困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家里的耕地又少,虽然一直想外出务工挣钱,但苦于家里无人照顾,附近又没有工厂,家中生活困难。他了解这一情况后,认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必须要在本地发展产业,在与工作队、村“两委”研究讨论后,决定利用“访惠聚”惠民专项资金,积极招商引资引进服装加工卫星工厂,吸纳贫困户80户人就近就地就业,生产按照订单模式运营,工人月工资可达600元,带动一批贫困人口在家中就业。

  关爱群众的贴心人

  “只有带着感情开展群众工作,老乡才会和你心贴心;只有你把老乡当做亲人,他们才会把你也当做亲人。”王海陵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驻村一年多来,他每天带着村干部走村入户,逐户了解群众诉求,一件件地帮着解决困难,一户户的送上党的关怀和温暖。

  一年多来,王海陵自掏腰包3万多元,给村民群众解决一个个实际难题。个人资助6000多元,组织义务工作队给村小学硬化道路、平整操场;投入1万多元给贫困户热依木•阿克、阿克•热依木、努尔妮萨•亚森修缮院墙,给孤寡老人阿巴斯修盖房子,给贫困户阿吾提 阿卜杜瓦伊提联系工作岗位,逢年过节他都会为每户结亲户送去慰问金。对贫困学生的家庭尤为关注,经常给孩子们送去各种学习用品。通过一年来无微不至的帮扶,王海陵帮扶的5户结亲户已经达到脱贫标准向小康迈进。王海陵用热心打动民心,用真心换得真情,有效推进了琼艾日克村的社会经济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驻村一年多来,王海陵带领村民开展扶贫各项工作,他与扶贫工作组织共同努力,实现了对琼艾日克村的精准帮扶、精准脱贫,现如今的琼艾日克村房屋崭新、庭院整洁、树木青青、道路宽敞,耕地肥沃丰盈,一片欣欣向荣景象。该村贫困户从148户减至2户未脱贫,贫困人口从653人降到8人未脱贫,全村人均实现年收入达9120元,一举甩掉了贫困的帽子,提前一年实现整体脱贫。王海陵也被喀什地区评选为“新担当•新作为争当新时代先锋”先进个人,被自治区评为2018年度 “访惠聚”驻村工作中(先进工作者)。

  王海陵只是中建新疆建工驻村干部的一个缩影,他以无私无畏的大爱情怀,辛劳工作无私奉献,展现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为打好扶贫攻坚任务,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殚精竭虑做出贡献。

  在扶贫攻坚战的大道上王海陵一路前行,永不懈怠!(作者 邹孟融)

(编辑:闫文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