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中新网首页|安徽|北京|上海|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黑龙江|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我们的微信

聚天山科技英才,论科学探索之道——新疆科协《天山论道》节目弘扬科学家精神,传递科学力量

2021-12-24 16:53:21 来源:中新网新疆
字号:

  中新网新疆新闻12月24日电(记者 王小军)“雌激素伴随女性一生,关系到诸多女性健康问题,在新疆水草丰美的伊犁大草原,我们成功地从孕马尿中提取出了天然有效的结合雌激素。这项高新技术能够有效避免许多女性健康隐患,真正为女性带去福音。”说到这里,站在《天山论道》讲台上的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高晓黎教授轻咳了一下,表情变得严肃起来,继续说道“但目前,我国真正知晓这个知识、真正补充使用雌激素的女性非常少,还不足1%……” 为了让更多女性,特别是中老年女性群体进一步了解“天然孕马结合雌激素”这个高科技产品是什么、该怎么用、有什么好处,进而提高她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这位被牧民们亲切称呼为“马尿博士”的高晓黎老师,登上《天山论道》普及这门“冷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真挚的感情,温暖守护着广大女性的身体健康。

  除了这位“马尿博士”高晓黎老师,《天山论道》还邀请了哪些人?论的是什么道呢?由新疆科协、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广播电视台共同打造的新疆首档科学文化访谈类节目《天山论道》,以科学文化为主线,每期邀请1名疆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以访谈形式向公众讲述国内外科技前沿动态,展现学术研究过程中鲜为人知的经历,回应公众关切的热点科学问题,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呈现出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科学内容。

  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高冷”科学引领社会热潮

  “天然孕马结合雌激素”只是《天山论道》节目中普及的众多科技资源、创新成果的“冰山一角”,还有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研究员王晶波老师为天文爱好者揭秘脉冲星和引力波的关系;新疆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陈建国老师为广大农民讲解小品种油资源的剥壳、冷榨和冷精炼技术;中国信息协会量子信息分会标准工作组成员白冰老师为电子爱好者揭开量子技术的神秘面纱……上到遥不可及的浩瀚宇宙,下到贴近生活的科学种植技术,这些听上去、看上去“高冷”的科学知识,都可以在这档节目中一一知晓,让科学走近生活,让公众理解科学,这就是《天山论道》节目的初心,也是新疆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有益尝试。

  近年来,随着新疆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而涌现出的众多高水平科技成果,不断引领着我区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在今年11月举办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区“玉米优异种质资源规模化发掘与创新利用”“奶及奶制品安全控制与质量提升关键技术”“大型复杂碳酸盐岩油藏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等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可见,我区科技创新实力已不容小觑,尤其在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技术领域,如石油勘探开发和开采、输变电装备制造的研发应用、风力发电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应用等方面,已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飞跃。翻开新疆近年来的科技成果目录,我们会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共有40余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那么,如何将这些众多榜上有名的科技成果普惠于民、落地开花,是一直以来新疆科协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也是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声与诉求。

  新疆科协充分发挥联系广泛、人才密集、智力荟萃的优势,组织动员各级学会举荐本领域本行业优秀科技专家,化“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冷”科技成果、科学知识为有“人味儿”“接地气”的电视语言,走进寻常百姓视野,吸引公众、持续调动公众积极性,不仅展示科技这一“面子”,更提升了温度这一“里子”,将科学与情怀、梦想,与人们的生活相结合,让节目真正走进百姓的内心。

  自节目上线以来,《新疆风电光伏设备的发展历程》《坎儿井的故事》《生命在罗布泊绽放》《ICU-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等内容,在各平台的浏览量、播放量达到100万次,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短短的二十分钟节目,进一步增进了公众对科技发展的了解和支持,让公众深刻感受到科技迅猛发展给生活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更加激发了天山各族儿女爱国爱疆的情怀,在新疆积极营造出崇尚创新和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为切实提高新疆全民科学素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夯实群众基础。

  科学家变身“全民偶像”, 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如果不踏进山里,你永远不知道脚下的岩石是什么样子。”正在播放的《天山论道》系列节目之《听肖文交院士讲述沉积大地构造学知识》中,纪录着肖文交与他的科研团队野外科考的日常,在零下5℃左右的露天矿区,他们穿着厚厚的户外服,用铁锤解剖矿石,尽可能采集到足够的标本,好为矿区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带着科学问题,遵循严谨的科学态度,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回顾这些年来的研究经历,肖文交这样总结。与新疆结缘的20多年里,他把科研方向瞄准山区的成矿机理,在这三山两盆中留下他攀登科研高峰的足迹。“在这片科研的沃土上,我还将继续耕耘下去,探寻更多的未知与神奇。”正是有了这种建设边疆、甘于奉献的精神,肖文交院士完成了从“小我”到“大我”的升华,真正做到把科研成果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田野当课堂,大地写文章,这就是新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真实写照。在新疆广袤大地上,处处闪动着像肖文交院士这样默默耕耘奉献的科学家身影,处处闪耀着伟大的科学家精神。从勇闯“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建起“绿色屏障”的治沙专家徐新文,到数十年不改初心,默默守护“天山精灵”伊犁鼠兔的动物保护专家李维东;从奔走于草地农田的大西北“节水先锋”新疆农垦科学院尹飞虎团队,到抗战肝包虫病一线的“白衣天使”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温浩团队……一代代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扎根边疆、奉献边疆,为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注入强大动力,矗立起科学家精神的不朽丰碑。

  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一个关键词是“在行动”,就是要突出对科学家精神的传承、践行和弘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崛起为科学家精神弘扬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手段和平台支持。《天山论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微信、微博、抖音等媒体平台,展现众多一线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生活状态,叙说着他们的平凡与不平凡,拉近公众和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的距离,让广大群众透过屏幕,感受科学家的智慧、专注与担当。截止目前,节目共邀请60余位杰出的院士专家、科技工作者,从科研幕后走到科普讲台,既“接地气”,又谈及“诗和远方”,树立良好作风学风,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的氛围,引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风尚。

  青年才俊纷纷“打卡”,展示科技工作者青春风采

  “新疆太大了,这对植物调查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要把一片区域调查清楚,至少得一两年的时间。而且有些植物的花期也十分短暂……”37岁的杨宗宗是一名民间植物分类学研究者,在《天山论道》访谈环节,当说起挚爱的植物时,他的脸上总带着微笑,他形容自己就像赶场的蜜蜂一样,哪里有花开,他就飞到哪里。“在植物研究的路上,我一秒也不想浪费。”说这句话时,杨宗宗的眼神充满了坚定。

  中国科技面向未来发展,青年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的“冒尖”很重要。近年来,天山南北,随着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科技人才生生不息,涌现出吉力力·阿不都外力、黄天荣、李风森等一大批奋战在医疗、天文、人工智能、水利等领域的“最美科技工作者”。

  自《天山论道》节目上线以来,新疆科协便吹响了全疆科技工作者的“集结号”,除了邀请获得丰功伟绩的院士,树立科学家典范之外,还向全疆不同领域、不同民族的青年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发出邀请,鼓励和支持他们展示科研成果,分享学术交流感悟,帮助打开跨领域视野,寻求更多研究灵感。其中包括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称号的标本制作师、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蒋可威、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杨雅婷、中科院新疆天文台高级工程师裴鑫等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呼吁更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技骨干,要始终把国家和人民放在心上,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创新,报效祖国,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中,为祖国科学创新发展增添年轻的血液,注入新的动力。

  用科学的硬实力赋予节目的内容“硬核”,用电视融媒体传播的软实力给科学插上飞翔的“翅膀”,将科普还原为大众本色,使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让青年科技工作者大展宏图。新疆科协将以《天山论道》为载体,在科普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用心用情打造更多“驻留”人心的新疆本土科普精品。

(编辑:阿丽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