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中新网首页|安徽|北京|上海|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黑龙江|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我们的微信

塔里木盆地远古密码---新疆若羌罗布泊小河墓地

2022-06-08 23:15:22 来源:中新网新疆
字号:  

  前 言

  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中国考古学已走过百年历程,几代考古人的接续奋斗,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历来是中西交通要冲和中华文明向西开放门户,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它们见证了新疆考古工作在风雨飘摇中起步,在新中国成立后步入正轨,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深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新疆考古项目被列入“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后的蓬勃兴盛。几代新疆考古工作者历远芳晴翠,涉大漠广川,起文物于地下,飨世人以华章,不仅构建了区域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实证了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辉煌历史,也为阐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载体。

  1995年迄今,新疆已有11项考古发现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1年,若羌小河墓地、民丰尼雅遗址、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3项考古发现入选“百年百大考古项目”。这些项目上及远古文明曙光,下至汉唐宋元遗韵,涵盖洞穴、聚落、城址、石窟、墓葬、烽燧等场景,对研究人类起源与迁徙、游牧民族文化演进、汉唐西域军政建置、外来宗教中国化、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价值,是新疆历年考古发现的代表与缩影。

  考古百年,风华正青春,凝练文明基因,阐发传统价值,厚植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复兴,未来的新疆考古将勇担新使命,不断前行。

  塔里木盆地远古密码---新疆若羌罗布泊小河墓地

  考古成果

  小河墓地深处罗布泊西南荒漠, 是夏商时期塔里木盆地独具特色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年代距今约3400-4000年。2002-2005年对该墓地实施全面发掘,发掘墓葬167座,采集30多具保存完好的古尸标本及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大部分墓葬还保持着埋葬时的原貌,完整保留了当时社会诸多方面的信息。发掘显示,墓地由不断构筑的五层以上的墓葬叠垒及在此过程中的人工堆沙、自然积沙共同形成,其遗存形式在中外考古中前所未见。通过发掘,基本廓清墓地布局、不同层位墓葬早晚文化特征,对于研究当时社会结构及其演进具有重要价值;发现许多奇特的埋葬现象,如棺前竖立男根女阴立木、具有祭祀功能的泥壳木棺墓、堆放七层牛头的木房式墓葬、成排布列的奇异的“木尸”等,为研究原始宗教、巫术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出土大量人类及动物遗骸和植物样本,奠定了生物人类学、遗传学、环境考古学等多学科深化研究的资料基础;染织服饰、小麦、粟、小铜件等发现,对史前东西文化交流中相关问题的探索,也有重要启发。

  专家评价:小河墓地的全面发掘,是新疆史前考古的重大成果。遗存显示出塔里木盆地青铜时代文化的独特性、多元性和复杂性,为新疆史前考古文化格局的研究提供了典型个案,同时也将极大地拓宽新疆乃至中亚地区早期历史、人群迁徙、文化交流、人地关系等多学科研究的空间。

  入选时间:2004年

  结构复杂的神秘墓地

  小河墓地沙山高出地表7米余,长74、宽35米,墓地上一百多座墓葬已完全被自然或人为破坏,完整保留下来的墓葬只是原来整个墓地的一半,现存墓葬是小河人在六百余年间分区、分层布列埋葬的。墓地中部有木栅墙将其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五层墓葬棺具、葬俗、服饰等从早到晚都有所变化;北区似主要做祭祀区使用,早期多见具有祭祀功能的泥壳木棺墓,晚期则存在与古墓沟类似的“太阳墓”。还发现通几具高近3米的木雕人像,应是作为墓地的守护神矗立在墓地。

  浓郁的生殖崇拜氛围

  墓地多数墓葬结构一致,挖沙坑、置棺具、棺前栽竖立木、木柱。一墓置一棺,木棺形似无底的独木舟,棺盖板上蒙盖牛皮。男性棺前立木似桨,桨面涂黑、桨柄涂红;女性棺前立木多为棱形柱,上部涂红,密缠一段毛绳,绳下固定草束。据研究,多棱形柱象征男根,“桨“象征女阴,而无底的舟形棺则可能也是女阴的抽象符号,它们彼此呼应,朴素直观地表达着小河人的生殖观念以及根植于社会文化中的生殖崇拜信仰。

  四千年祭祀奇观

  小河墓地是部族神圣的祭祀殿堂。在墓葬棺外男根、女阴立木前,通常还立一根高达4、5米的通体涂红胡杨木柱,推测是具有萨满“通天”意味的神柱,柱端挂涂红牛头或羊头,根部插立芦苇、麻黄、骆驼刺等干旱区植被,摆放羊骨、牛粪、草篓等,这些物品既是向神灵献的祭品,同时也表达祈求丰产的寓意。

  墓地发现7座结构特殊的泥壳木棺墓,也采用舟形木棺,墓主多为女性。棺上置木板室,室中置木雕人像等随葬品,然后封盖抹泥,最后在其周围栽竖6或8根高大的涂红木柱,柱端悬挂牛头。经古DNA分析,泥壳墓女性墓主与周围墓葬主人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分析其因生育较多后代而受到崇拜,并获得了较高社会地位。

  小河墓地不同时期的立柱高低丛列,形成一片红色的木柱森林。六百余年间,一代又一代小河人在墓地沙山上,安葬逝者,举行祭祖祈育的神圣活动,希冀祖灵佑护,祈盼生命繁衍、万物丰产。

  创造小河文化的小河人

  小河人至少在距今四、五千年甚至更早的时候,就生息在塔里木盆地瀚海绿洲上,并逐渐与周边的其它人群接触、交往、交流,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小河文化。距今3400年左右,小河文化逐渐衰退并退出历史舞台,小河人的后裔最终融入到周邻天山地区深受黄河流域彩陶文化影响的人群中。

  整个墓地规格最高的墓

  位于墓地北区独立区域,由木构的长方形墓室和梯形的墓道组成木房式墓葬,墓室面积7平方米,由多棱形粗木柱和宽平的木板构筑,分前、后室。室内壁板以红、黑色涂绘几何纹,室外壁蒙多层牛皮。墓室前壁两侧整齐码放7层牛头,墓道前面耸立一根刻有旋纹的木柱。墓室盗扰严重,上部出土牛头和羊头百余具,墓主遗骸不存,墓底发现唯一的石质权杖头和铜镜。该墓是小河墓地规格最高的一座,并拥有独特的随葬品,显示其墓主人特殊的身份地位。

  奇异的木尸与人首木尸

  小河墓地出土十余具木尸,还有人首木身的“组装”尸体。有的尸体表面紧裹着动物的毛皮,还做出五官,留有头发,衣著打扮、随葬习俗、随葬品和真人无异。这些特殊的尸体都出自木棺,应为真人的代替品。小河人相信灵魂不死,人体是灵魂的居所,只有完整的躯体才能承载灵魂,才能让死者的灵魂有所归依。

  远古奇装异服

  小河人的服饰数百年间几乎没有变化。其头戴毡帽,身裹宽大的毛织斗篷,腰围或如窄带或似短裙的毛织腰衣,足蹬短靴,配缀玉珠的毛绳项链和手链。斗篷和腰衣都是一次织(或编)成的块料型服装,不经过二次裁剪、缝纫,直接围裹、披挂于身,这是人类服装演变史上是最为简单的服饰形式。斗篷和腰衣上或织或编出红色几何纹。毡帽上缝缀毛线、插鸟的翎羽、捆扎伶鼬。这些奇异的装饰,除从装饰文化传统习俗理解外,亦或与原始宗教有关。

  灵魂崇拜的神偶

  小河墓地是目前中外史前考古发现人形雕像较多的一处遗存,这些人像多是灵魂崇拜的产物,各种神偶代表不同的灵魂。长度10-50厘米不等的木雕人像,出自泥壳墓中,人像肢体线条粗犷,五官或仅涂划有红色线条,或雕刻眉弓、鼻子,穿戴特制的毛织斗篷和毡帽;小型木雕人面像,出自不少男性和女性墓中,人面像长度10厘米左右,浮雕五官,眉弓突出,鼻子多高耸,极度夸张,面部多涂红。这类人面像很可能是祈求生育的灵偶。

  有故事的随葬品

  小河人每墓必在死者斗篷外置一件极具工巧的显示几何花纹的草编篓,篓内多盛麦粒或黍粒或干结的奶制品,墓主身上大多撒有麦粒、黍粒、麻黄小枝、牛(羊)耳尖、动物筋拧成的短绳。一些特别的随葬品,可能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有关,如随葬品丰富的男性墓中常见的嵌骨雕人面像的法杖、蹄状木柄石器、蛇形木雕以及涂红牛头等。还有与性别有关的随葬品,如女性墓中特有的木祖、木梳、皮囊,男性墓特有的冥弓、冥箭等。这些随葬品,小河人都赋予其特殊的象征意义,都有通神灵性,是研究原始宗教、巫术第一手资料。

(编辑:闫文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