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夏明生:不负此生石油梦

夏明生:不负此生石油梦

2023-11-17 12:00:22 来源:中新网新疆

  口述:夏明生 整理:李春华 编审:申广志

  顾问:王新明 郭仲军 王连芳 杨建堂 余世庆

  尹文忠 蒲光勇 刘宝宏 丁仲贻 李学义

  夏明生,男,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12月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1961年12月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曾任新疆石油管理局科研所地质师,勘探开发研究院区域勘探室主任、油区主任、技术负责人,《新疆石油地质》主编。获得“自治区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1961年,夏明生从西北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响应祖国的号召来到新疆石油管理局科研所。他依稀记得报到那天,荡漾在自己和同学脸上自信的笑容。回顾自己的石油人生,夏明生的话语像当时一样热烈和坚定——大学生就是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自己的毕生献给祖国的石油事业。

  他说,这不是口号,而是信仰!

  不畏惧,是青春的模样

  1976年冬天,5014钻井队正在对检乌26井钻进,这是一口扩大含油面积的扩边井,也是当时唯一的一口探井。

  那时,任地质处处长的宋汉良组织夏明生等4名科研所的同志吃住在井上。没有房子,他们就撑起一顶棉帐篷住在里面。晚上生一炉火,到了下半夜,人就冷缩成一团。有一天晚上,油样采集员张雪花闯入帐内把熟睡的夏明生推醒,大声喊道:“夏师傅,井口泥浆发现了小气泡!”夏明生一听,又惊又喜,脱口而出:“这是油气侵!”话音未落,大家都惊醒了,不约而同向井口冲去。气侵可以引起严重的井喷事故,但它也预示着新含油气层的发现。

  当夏明生冲出帐篷后,发现人们正在井口忙碌着。他和张松翰向井口值班房奔去。一看,泥浆面上已布满了气泡和油花。他们立即开始对泥浆密度进行测量,观察泥浆性能。突然听到一声巨响,接着,泥浆劈头盖脑地直泻下来,他们一个个被淋成“落汤鸡”。这时,他看到宋汉良已同工人们正在抢关防喷闸门。看到这种情景,夏明生也冲了上去。

  一场井喷被制服了,他们浑身已是泥浆。天气虽然很冷,可夏明生浑身都热血沸腾。他在这次井喷事件中,深深感受到蕴藏在石油人血液中的大无畏精神。

  不退缩,是中年的担当

  1982年夏天,时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副局长的张毅和宋汉良前往北京,与其他油田的负责人一起向石油工业部汇报1983年的工作安排。他们从辽河油田汇报的重油勘探开发内容中受到了启发。

  早在20世纪中叶,新疆石油管理局就发现了稠油,因开采技术不成熟,未进行动用。经过20余年发展,此时的新疆石油管理局科技研发体系更加完备,人才队伍也更加充实。对于规模开发稠油,已经到了“跳一跳就可以够得着”的水平。

  宋汉良立即组织制定了新疆石油管理局稠油勘探开发的总体方案,并安排时任勘探开发研究院区域勘探室主任的夏明生着手研究,要求他在一个月内定出第一口检查井井位。

  夏明生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立即组织技术人员收集了一大摞资料,先室内研究,后上现场勘察。在进行了充分酝酿之后,他们把目标瞄准了风城。因为在那里有一个“沥青湖”。在炎热的夏天,沥青湖中的重油可缓缓流动;冬天温度极低,沥青湖中的重油则和软糖一样,可以用手拿起来。

  这时,夏明生的妻子到北京出差,一去就是半年。他既要忙工作,又要照看两个孩子。不能因为小家影响到大“家”,他决定把老大放到朋友家寄养,自己抱着两岁多的老二来到风城,带着懵懵懂懂的儿子每天在井上吃、井上睡。因为缺水,一天只有一盆水用来洗脸、刷牙、晚上洗脚。到钻探现场查看岩心,他就让孩子在一旁玩耍。有时候投入工作,一抬头孩子已经走远了。回到帐篷里,孩子撒泼的时候,他只能一手抱着孩子,一手翻阅资料、计算和画图。

  同年9月,夏明生和团队编制的《乌尔禾-风城地区浅层重质油资源预测及勘探部署意见》出炉,并拟定了风城地区重油资源的开发方案。新疆石油管理局拍板决定:打重检1井。

  1982年11月29日,重检1井按时开钻了。

  一共415米的井深,光取心井段就达174.32米。可以这么说,打重检1井就是为了取心。只有这样,才能最直接地把地层展现在地质科研人员的眼前。每次取心,只能取8-9米就要起钻,纯钻进时间连起下钻的一半时间都没有。新疆石油管理局规定,在这种散塌性地层中取心,岩心收获率达到60%,就算良好级别了。重检1井的最终岩心收获率是82.47%。

  1982年12月29日,新疆石油管理局第一口专门为勘探重油资源而部署的重检1井完钻,这口井各项资料对查明乌尔禾稠油层提供了丰富依据,风城油田“深稀浅稠”的格局初露端倪。后来,夏明生同勘探将士们冒严寒、战酷暑,探明了重1井区、重43井区、重32井区等多个超稠油油藏。此外,他还参与了百口泉油田、乌尔禾油田、夏子街油田的勘探开发,为克拉玛依油田开辟了一个个新的产油领域。

  1984年,勘探室有2名领导外出学习、考察达半年之久,主要工作重担压在了夏明生的身上。他认真负责,组织全室人员努力工作,使勘探室提前1个月完成了全年科研生产任务,稀油勘探地质储量完成承包任务的208.8%,稠油勘探地质储量完成承包计划的265%,新增地质储量和勘探井、评价井的成功率都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

  同年,夏明生组织编写了《准噶尔盆地北部勘探成果及1985年部署方案》等9个方案和报告,编绘附图150余张,完成井位设计书58份,试油意见书34份,测井位62口,完成了试油意见成果汇编、钻井成果汇编,描绘地质勘探图幅30余张。由于劳累过度,加之严重的皮肤病,夏明生在一年中就住院4次,即使在住院期间他也不忘工作,经常让同志们把资料带到病房审核,提出修改意见。

  不停歇,是黄昏的华章

  1991年初,夏明生大病一场,住院5个月。恢复后,时逢新疆石油管理局《新疆石油地质》主编杜锦堂因手术而无法继续工作,院领导决定由他接任。在主编的岗位上,他一干又是8年。他说:“党安排的任何工作都要当成事业来干。”

  西北大学地质系毕业的高材生,再加上多年从事地质勘探工作,夏明生一进编辑部,就感到了编辑队伍的“不专业”。很多编辑不是地质专业毕业,也没有地质勘探的工作经验,怎么能做好一份石油地质科学杂志呢?做科学期刊,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夏明生找到领导,开门见山:调人。很快,多年从事地球物理勘探的张传绩、油田水文地质开发的王仲侯、油田开发专家高级工程师陈淦相继加入《新疆石油地质》编辑部。

  编辑力量一下子提高了,身为主编的夏明生又有了新的烦恼。令他不解的是,时间都步入20世纪90年代了,电脑开始迅速普及。而在《新疆石油地质》杂志,来稿还需要编辑手工操作,一个字一个字誊入方格纸,如果一个字错位,就要重新誊写。

  夏明生找到时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副局长的赵立春求援。因为刊物不仅能为科技人才提供展示科技成果的平台,还可以产生思维碰撞,对克拉玛依油田的勘探开发技术的提升百利而无一害。在领导的支持下,他们采购了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这套出版系统集软硬件一体,取代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在当时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典范,而夏明生的选择在当时可谓是真知灼见。

  夯实了编辑队伍,再加上印刷出版系统的加持,夏明生和同事们开始撸起袖子加油干。来稿都会一一认真阅读,即使不够发表水平,作为拥有丰富勘探开发经验的他们,都会不厌其烦地给年轻人以学术的指导。随着杂志在新疆石油管理局系统展露风姿,科技工作者争相传阅,夏明生又想到:我们的杂志,不仅仅要成为内部技术交流的平台,还要走出准噶尔盆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夏明生想到了联合办刊的想法。他们联系到玉门油田、吐哈油田、塔里木油田、西北大学石油地质系等多家单位,达成了联合办刊的共识。也因为他们对新疆油田的热爱,保留了“新疆石油地质”的刊物名。他们利用作为新疆科学代表出访俄罗斯阿尔泰地区科学交流的机会,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所牵上线,让《新疆石油地质》介绍的科学技术走进俄罗斯知名油企,并且将俄罗斯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来,使《新疆石油地质》在当时的石油地质科学学术界名噪一时。

  就这样,《新疆石油地质》由黑白变为彩印,由内部刊物成为全国科技类核心期刊,并于2005年在全国6000种科技期刊评比中跻身于全国100强行列。期间,由夏明生撰写的《论编辑意识》还获得自治区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998年退休后,他又在《新疆石油地质》主编岗位上干了足足12年之久。

  夏明生说:“虽已至耄耋之年,但是岁月淡化不了我的青春记忆。我能够有机会读书上大学,都是国家对我的培养。这辈子能为新疆油田做出一点贡献是值得骄傲的!”

【编辑:孙亭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