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接续奋斗谋振兴——昌吉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接续奋斗谋振兴——昌吉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4-07-01 16:59:38 来源: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仲夏时节,庭州大地沃野之间,小麦拔节,棉花现蕾;养殖场里,牛羊肥壮欢声一片;就业车间,巧手编织致富梦想……一幅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木垒县东城镇鸡心梁村村民阿力木·阿不都尔家里,写在“感恩墙”上的这句话十分醒目。

  新征程、新起点、新使命。脱贫之后的成果如何巩固?如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怎样才能让农民群众收入可持续、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近年来,昌吉州准确把握“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新形势,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整体联动、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实现两大战略有效衔接、平稳过渡,在广阔的乡村沃野唱响奋斗逐梦的欢歌。

  强机制 稳政策  巩固成果提升成色

  出木垒县城,沿G335国道向西15公里,便到了鸡心梁村,一条柏油路穿村而过,整齐的民舍被绿荫掩映,家家户户的果树迎风招展,翠绿的菜畦秀色浓郁,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鸡心梁村,村民们依托特色养殖、乡村旅游、庭院经济、特色手工业等乡村特色产业,稳步迈向小康生活。2023年,全村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8986元,比2013年增长了近2.1倍。

  鸡心梁村,曾经是自治区级贫困村。它的精彩嬗变,也是昌吉州脱贫攻坚成果的生动写照。

  2014年,自治州共识别出农村贫困人口14688人,识别出贫困村10个。

  截至2016年底,贫困村已经全部退出、贫困人口已经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初的2.04%下降至零。

  2020年底,全州返贫监测户和致贫边缘户动态清零。

  “自2013年至2020年,7年间我州共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87亿元,形成扶贫资产1437个,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州农业农村局监测帮扶科专干王丽说。

  近年来,昌吉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扎实推进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抓牢监测和帮扶“两个环节”,突出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

  2021年,木垒县哈依娜尔民族手工艺品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赛开尔·胡山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脱了贫不代表没困难,有收入不代表没风险。精准脱贫要下绣花功夫,防返贫监测功夫更要深。”州党委农办主任、州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王星雷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明确要求“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兜底保障”。

  2024年,昌吉州瞄准脱贫人口和“三类户”,严格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持续压实行业部门责任和帮扶责任,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统筹运用好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社会信息补充四种监测方式,确保发现一户、监测一户、帮扶一户、动态清零一户。

  抓产业 促就业  增收渠道更多元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下,吉木萨尔县北庭镇三场槽子牧业新村的乡间小路旁,一排排养殖棚圈整齐排列,膘肥体壮的骆驼悠然吃草。打扫棚圈卫生,给骆驼添草加水……叶热宝力·沙里一如既往起了个大早,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这是前不久记者在叶热宝力·沙里家里看到的情形。

  “我养了98峰骆驼,其中母骆驼50峰,一峰骆驼日产2公斤驼奶,每公斤售价30元,卖驼奶一年能收入15万元!”说起红火的日子,叶热宝力·沙里非常兴奋。

  2008年,叶热宝力·沙里一家从山上搬到了牧民定居点,他没种过地,也不会其他技术,生活举步维艰,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4年,叶热宝力·沙里申请扶贫贴息贷款搞起了特色养殖,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日子越过越有滋味,越过越有盼头。”这也是努尔沙力的心声。

  6月12日,在新疆西域中圣园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电石车间,出炉班班长努尔沙力手持操作杆,全神贯注地调整电石炉的各种参数,确保生产顺利进行。

  努尔沙力是木垒县大石头乡朱散得村村民,几年前,他和弟弟上学,一家人靠父亲在外打零工维持生计。

  2021年,努尔沙力当上产业工人,买车买房,让辛劳了大半辈子的父母享受到幸福生活。“我现在每月拿8500元的高工资,咱农民真是赶上了好时代!”努尔沙力笑着说。

  努尔沙力一家走出贫困后的幸福生活,是昌吉州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注脚。

  产业兴,乡村兴;就业稳,民生稳。发展产业、促进就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也是乡村振兴的长远之计。

  近年来,昌吉州不断做精做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帮扶产业项目以“四个一批”为核心,大力推进项目建设,提升企业带动能力,发挥公益性岗位作用,推深做实社会帮扶工作,持续升级“互联网+就业”服务,做好劳务输出和就地就近就业工作。

  2023年,我州贯彻落实“五年过渡期”“四个不摘”要求,动员453家企业开展全覆盖定点帮扶、结对帮扶(脱贫户),发动505个州(县、市)直单位定点帮扶440个行政村,引导企业、商(协)会组织参与实施高效农业、优质种业、特色种养业、民俗旅游、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项目,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同时,我州坚持把就业作为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的有效抓手,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为脱贫劳动力落实求职创业、自主创业等各项补贴,全州脱贫人口稳岗就业规模稳定在5200人以上。

  补短板 强治理  振兴基础更扎实

  在青山绿水间,柏油路蜿蜒环绕;蓝天白云下,灰瓦白墙清新别致;房前庭院旁,草绿花红相映成趣;田园山林间,农民劳作怡然自得……这是玛纳斯县兰州湾镇八家户村。

  八家户村的改变,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催化和提升。2017年以来,随着新建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拆除危旧房屋、补植道路绿化林带、启动“绿色走廊”建设、进行乡村产业规划布局等举措实施,八家户村集中整治齐发力,乡村道路、生态游园、文化大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曾经陈旧黯淡的村庄环境,变得干净整洁、乡韵悠悠。

  从清洁家园到美丽乡村,再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八家户村依托毗邻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八家户村先后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昌吉州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集中力量创建和美乡村,幸福和谐美丽宜居乡村正在形成。

  绿水青山蕴藏“幸福密码”。在和美乡村建设中,昌吉州坚持把乡村建设行动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强化规划引领,注重因村施策,分类梯次推进,建成了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特色村庄。

  乡村宜居宜业,基础设施建设首当其冲。2023年,根据乡村建设任务清单,昌吉州投入各类资金约24.17亿元,主要用于农村道路、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基础设施夯实了,乡间的业态更丰富。玛纳斯县包家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木垒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农家客栈客流不断,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将小麦产业不断放大、拓展、衍生……

  “从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到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发生了历史性转移。”王星雷说,我州将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继续实施防返贫监测,通过推深做实10项增收举措,促进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持续稳定增收。

  广袤田野美丽如画,乡村道路四通八达,特色产业逆势突围,发展潜能加快释放……阔步行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庭州沃土朝气蓬勃、风景正好!

  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王薇

【编辑:孙亭文】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