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城乡“双向奔赴” 家园“留住乡愁”
城乡“双向奔赴” 家园“留住乡愁”
——喀什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微观察
本报记者 潘彦云
喀什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建设事关民生、事关全局、事关长远。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实现城乡“双向奔赴”,家园“留住乡愁”,喀什在此方面迈出的铿锵脚步。
喀什地区明确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提升、产城融合发展效能提升、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提升、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提升等六大行动26项重点目标任务和47条任务清单。
从老城改造到各片区老旧小区提档升级,其规模、力度声势浩大。喀什市东湖社区便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该社区实现“旧貌换新颜”的同时,既考虑到了“面子”,更顾及到了“里子”,“一老一小”服务模式,映射的是“老有所依、幼有所教”,一个个“小家”成了“一家人”。
业内人士分心,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就是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解决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城镇体系结构不优、协同分工合作不够、城市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解决好乡村振兴中存在的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落后等问题。
诚然,喀什地区在此方面的举措是科学的、暖心的、长远的,一路态势向好。
从农业层面看,2024年,喀什地区重点建设小麦、玉米、油料3条产业链,用好生产端、加工端、销售端“三驾马车”,凸显链条效应。种植粮食作物884.95万亩、同比增加7.2万亩;油料作物17.65万亩;播种棉花646.13万亩、同比增加29.5万亩。下游加工企业均实现技术改造,引进新工艺、新技术,粮油加工企业发展到79家;喀什造粮油远销山东、江苏等地市场。
果蔬方面,喀什“菜篮子”里有货,重点建设新梅、核桃、红枣、杏、巴旦姆、无花果、甜瓜、加工辣椒、小茴香9条产业链。582万亩特色林果年产各类果品200万吨;布局果蔬加工企业203家,国家、自治区、地区级龙头企业等加工企业,仅在前三个季度加工产值达38.18亿元。
推动城镇产业提质增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从产业布局层面看,喀什优势日渐凸显,高效完成作物秋收秋种,338万余亩复播玉米颗粒归仓,375万余亩冬小麦“休眠”过冬。正播、复播蔬菜81.65万亩,68.35万亩。9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
据地区农业农村局有关人员分析,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大规模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入乡发展。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持续大规模开展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是关键。
从人才入乡层面看,地区各县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等各项工作趋于规范并良性发展。一大批有志青年躬耕基层,服务乡村振兴,温暖万千百姓。
业内人士认为,乡村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也是万千农民的家园故土。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可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需求。
从村庄规划层面看,喀什地区根据不同地形地貌及地域文化特色,统筹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加快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形成科学合理、群众参与、适用实用的一村一方案。目前696个行政村完成村庄规划编制,23个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厕所革命普惠广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凸显,“三区分离”成果持续巩固。
“千万工程”经验在喀什得到生动实践,教育、医疗、养老、托幼、人才交流、“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冷链物流、配送投递、电商平台和农贸市场网络等等,喀什城乡新疆特色、现代气息、时代风貌成色更足。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一揽子措施的实施,带给喀什的变化可圈可点,规划与实施衔接更密,城市功能定位更准,城镇发展布局更优,以产聚人、以人兴产,产业带动能力更强,城市中心辐射带动作用更明显,宜居宜业宜游的人民城市、和美乡村活了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