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古道科考手记:千年交融中的昆仑回响

4月30日,科考队一行离开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县城,驶入314国道,经提孜那甫乡吉尔赞喀勒(塔吉克语“鹰站立在岩石的地方”)墓地、玄奘东归经行处等地,最终抵达大同乡。在地理空间的跨越中探寻千年文明的交汇互融,感受到了喀什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交通要道,多种文化在此交流融合、昆仑文化在此扎根生长的独特魅力。
在提孜那甫乡,吉尔赞喀勒墓地静静诉说着2500年前的文明传奇。这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又被称为曲什曼拜火教遗址,是我国新疆境内迄今发现的唯一琐罗亚斯德教大型墓葬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唐自华在参与挖掘保护过程中发现,墓葬中出土的丝绸织物、竹制梳篦、西域箜篌等珍贵文物,不仅印证了春秋战国时期帕米尔高原已成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汇枢纽,更揭示出这里曾是亚欧大陆文明对话的重要舞台。这些沉睡千年的文物,无声却有力地证明,喀什早在古代就已在世界文明版图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位置。
沿着玄奘东归之路,被《大唐西域记》记载的“葱岭古道”犹如一条闪耀着文明之光的历史动脉,贯穿帕米尔-昆仑地理节点。沿途散落的驿站残垣、蜿蜒的古道遗迹与冰川相伴相生,构成了一部立体的丝路史书。历史地理学者颜廷真感慨:“每一处遗址都是凝固的文明路标。”在古代,这条通道曾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死亡之路”,但每当驼队望见冰雪消融处萌发的新绿,便重燃穿越艰险的希望。这抹生命的色彩,不仅预示着东方的生机,更承载着人类对未知的探索勇气和对文明交流的永恒渴望。

科考队进行考察。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侯立超 摄
科考队员王晓华介绍,这条古道沿途汇聚了草原、高山、冰川、温泉等多元地貌景观,纵横交错的马道见证着昔日的商贸繁荣。
科考专家骆娟通过《新疆图志》研究发现,沿线星罗棋布的驿站,充分证明其作为古代交通要道的重要地位。
考古学家巫新华特别强调,玄奘及其著作《大唐西域记》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意义,这部著作不仅为还原古代印度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更为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播搭建起桥梁。
喀什,作为连接东西方的黄金通道,这里不仅是商品流通的枢纽,更是文化、宗教与思想的熔炉。从拜火教的神秘教义到佛教的东传之路,不同文明在此碰撞、融合,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生态。而昆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也在这片土地上焕发新的生机。昆仑山脉承载的神秘与崇高,与葱岭古道上象征希望的生命绿意遥相呼应,共同诠释着人类对力量、永恒与希望的不懈追求。
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侯立超 兰羿霖 赵腾月 衣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