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绿洲深处有金果——探访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叶城核桃栽培系统

绿洲深处有金果——探访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叶城核桃栽培系统

2025-07-22 18:03:47 来源:叶城零距离
成熟的核桃挂在枝头上。叶城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马甲兵 摄

成熟的核桃挂在枝头上。叶城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马甲兵 摄

  叶城核桃种植历史悠久

  叶城县核桃栽培历史悠久,有着2000多年的核桃种植历史。核桃,又名胡桃、羌桃,原产于伊朗,张骞出使西域时传入中原,汉朝时就有“张骞使西域,得还胡桃种”的记载。它与腰果、榛子、扁桃合称为世界“四大干果”。核桃营养丰富,深受大家的喜爱。中国产核桃的地方有很多,其中新疆叶城的核桃,以果实大,壳薄易剥,出仁率高,味香甘甜、油脂丰富、无苦涩味等特点,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叶城民间有个传说,核桃最早是生长在昆仑山上西王母的圣果,而“核桃七仙”便是圣果的化身。

  核桃花。叶城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马甲兵 摄

  地处叶城县河园镇的七株核桃树群是新疆喀什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核桃树群,称为“核桃七仙”,已被叶城县作为名木古树资源加以保护。其中最古老的七棵树分别被命名为“福、禄、寿、喜、安、康、和”,故被称为“核桃七仙园”。其中最大的一株古树胸径1.55米,高达25米,占地360平方米,该树于1524年栽植,至今已有1600余年,当前仍然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是叶城县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核桃树。

  叶城县河园镇古老的核桃树群,历经百年风雨沧桑的核桃群,树干皮色粗糙而深沉,恢宏而古老,像画家笔下凝重苍劲的色彩。时至今日核桃树群仍然枝繁叶茂、苍劲挺拔,以形状奇特、气势雄伟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给游客一种深邃悠远,欢畅淋漓的美感。2019年,获得“平均树龄最长的古核桃园”和“最大的古核桃树”两项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认证。

  叶城核桃种植发展历程

  叶城独特的气候和土壤,孕育出神奇的叶城核桃。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叶城县认识到打造优势特色产业的重要性,核桃产业开始起步,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背着核桃、赶着牛羊奔小康”、“十万亩、百万株”的发展思路。

  叶城核桃丰收大场景。叶城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马甲兵 摄

  进入二十世纪,叶城县坚定了做大做优核桃产业的决心,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农、林、畜三分天下有其一”,大力推行核桃在田间建园式发展,并推广优良品种嫁接改造,核桃面积发展到40万亩。然后进入“十二五”广增效、“十三五”助增收时期,全县各乡镇一面继续推进核桃面积扩种,一面注重提质增效、树立品牌,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扩大就业,发展核桃产业化生产。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已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开发、品牌化营销”的格局,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叶城县核桃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叶城核桃丰收大场景。叶城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马甲兵 摄

  叶城是“中国核桃之乡”,也是新疆核桃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市,是全国首批和第二轮被命名的经济林核桃之乡,曾连续两届获得全国核桃大会银奖,2000年叶城县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核桃之乡”。2008年叶城县核桃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014年叶城县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核桃之乡”称号,2018年叶城核桃入选第四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19年叶城核桃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2020年叶城核桃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截至2024年,叶城县特色林果总面积达82.5万亩,其中核桃面积64万亩,2024年产量达14.7万吨,实现产值25亿元。

  乡镇核桃合作社收购核桃。叶城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马甲兵 摄

  叶城核桃品种有扎343、新丰、新光、萨依瓦克5号、萨依瓦克9号、新新2、温185等其他和本地土品种。叶城核桃已达国标一级或优级标准,核桃外观色浅光滑,壳薄0.86-1.23 mm,出仁率达51%-65.9%,含油量高,平均单果10.0g以上,易取全仁,风味香甜,果仁饱满,颜色黄白。叶城核桃已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和“核桃有机产品认证”、“第二届新疆农产品北京交易会金奖”等多个称号及认证。

  叶城核叶城县作为新疆第一大核桃生产县,种质资源是推动核桃产业发展的源动力。叶城县委、县人民政府注重种质资源的收集、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于2020年7月建立核桃种质资源圃,截止目前已收集保存国内外 200 余份品种资源,通过对圃内已保存品种资源的遗传稳定性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并以优异种质为亲本,开展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工作,为叶城核桃产业发展提供优良品种。

  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在叶城,农民家家种有核桃树,全县超过35万人围绕核桃生产、加工、销售、物流、包装、市场、电商等领域增收致富。人均核桃1.5亩,2024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核桃的收入就达4000元,占30%。核桃产业已经成为群众增收致富明富其实的“摇钱树”、“金果果”。

  高标准核桃林。叶城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马甲兵 摄

  叶城县核桃种植主要分布在依提木孔镇、夏合甫乡、吐古其乡、铁提乡、伯西热克镇、河园镇、恰尔巴格镇等乡镇。在种植上,叶城县主推集约丰产标准化建园发展模式,核桃产业化发展基本完成了良种嫁接改造、果园疏密、低质低效林果质量提升和水肥科学化管理等基地建设任务。已创建地县乡三级高产示范园3.8万亩,平均亩产量达到230公斤,最高亩产达到478公斤,累计完成15万亩密植园疏密、20万亩核桃机械修剪、100万株核桃品种改优、连续三年每年完成114万亩次病虫害飞防工作,核桃产业生产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每年八月底,叶城核桃迎来丰收,各乡镇(区)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忙着采摘核桃的果农,核桃园里呈现出一派繁忙丰收景象。叶城县铁提乡巴什托普贝格村的马富军是核桃种植大户,马富军种植核桃十几年了,从刚开始的门外汉,到现在的核桃种植大户,离不开乡、村两级林果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指导。在全县实施的核桃提质增效工程的带动下,他家核桃也从刚开始的土核桃变为市场上受欢迎的新新2和温185等优质品种。

  核桃丰收。叶城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马甲兵 摄

  依提木孔镇拜合提村村民肉孜麦提·麦麦提艾力家种核桃已经有很多年了,这几年,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帮助下,核桃种植管理水平一年比一年好。他说:“2024年,我家17亩核桃大丰收了,亩产达到了260公斤,亩产量比2023年增加了20公斤,收入3万元左右。”

  为了让核桃产业发展更有活力,全县各乡镇通过对各村核桃进行研究、分析,积极联系上级农业相关部门,邀请林果业技术指导人员,常态化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核桃提质增效相关技能培训,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学到核桃管理实用性技术,带动村民通过科学管理和管护,提升核桃品质。

  叶城县按照“稳定面积、提质增效”思路,坚持走精品、高产和高端发展之路,通过构建全产业链,推进核桃精深加工,催生“产业裂变”,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推乡村振兴。

  叶城核桃实现全产业链

  叶城县招商引资企业新疆美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是叶城县一家核桃深加工企业,生产核桃乳、核桃油、核桃分心木养神茶、核桃壳活性炭等20多种产品,同时还与2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收购合同,年收购核桃4万吨以上,带动1.5万余名核桃种植户增收,农民在家门口就能稳定就业。

  在壮大龙头企业的同时,叶城县还兴办乡村生产车间,深耕核桃脱皮清洗、烘干晾晒、分选分级等初加工领域,为龙头企业做配套,带动农户增收。叶城核桃不仅远销内地省市,还远销到国外。新疆麦喜里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玉素甫江·祖农表示,我们公司2024年收购核桃1.5万吨,我们在疆内外以及国外都有稳定的客户群,我们2024年销售到国外就有2000多吨,国内销售了4000多吨。

新疆美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产品。叶城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马甲兵 摄

新疆美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产品。叶城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马甲兵 摄

  叶城县不仅在种植规模上实现突破,还在激发产业活力上下功夫,实现了从核桃枝条、核桃青皮到核桃壳、核桃仁的全利用。河园镇七仙园一家亲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冷榨加工核桃仁,可以生产出核桃油,其产品走出了新疆,销往山东、辽宁等地。

  而修剪核桃树剩下来的枝条都有企业进行收购再加工。喀什鑫淼木业有限公司2019在叶城县投产,以“不成材的木材”为原料生产密度板。目前,公司一年可利用剪枝后废弃的枝条近20万吨,按照每吨250元的价格收购计算,相当于为果农带来了5000万元收益。

  过去,核桃青皮大多被丢弃,最多作为肥料使用。现在,通过新疆宝隆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加工,可将10万吨的核桃青皮生产出单宁酸粉末,这种产品可在皮革鞣制、染色等行业应用,市场前景十分可观。

  核桃精深加工产品。叶城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马甲兵 摄

  截止目前,叶城县已培育扶持核桃生产加工企业14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家,核桃农民合作社415家,核桃种植大户1670余户,辐射带动农户增收,形成了“县有龙头、乡有基地、村有合作社、辐射带动千家万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构建了“一产接二连三”的融合发展模式。持续推动企业核桃机械加工一体化建设,现有各类核桃加工设备2478台、加工生产线63条,实现脱青皮、水洗、烘干、分选、剥壳脱衣等初加工环节标准化生产。如今,叶城核桃已经形成全产业链。

  叶城核桃+文旅融合发展

  叶城核桃作为叶城的一张名片,形成了具有叶城当地特色且内涵丰富的核桃文化,其核桃文化作为我国现代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底蕴,对叶城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每年金秋九月核桃成熟时,叶城县都会举办庆丰收迎欢乐的“叶城核桃节”,欢快的歌舞轮番上演,独特的民俗活动彰显叶城的特色。核桃节上会举办文艺表演、核桃高产状元评定、核桃第一杆拍卖以及新闻发布会等活动。

  叶城核桃节美食展示。叶城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马甲兵 摄

  叶城县通过连续多年举办核桃采摘节,其影响力和知名度也越来越大。通过节庆活动广交四海宾朋,展现乡土文化魅力,宣传推介叶城特色林果产业、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来进一步提升叶城特色林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而作为举办多届核桃采摘节的河园镇核桃七仙园也是叶城县3A级景区,景区因有七棵千年核桃树而得名。相传周穆王久慕王母的仙界,所以就乘八匹快马来到西域,在瑶池边受到了王母娘娘的款待。为了款待周穆王,王母特派七位仙女去采摘蟠桃,途经此地,发现这里充满了灵气,所以洒下了七颗核桃仙种,便长成了今日这七颗参天蔽日的千年核桃仙树。七颗千年古树分别被命名为“福、禄、寿、禧、和、安、康”,其中“康树”涵义康安全健,“和树”涵义调和安稳, “寿树”涵义健康长寿。被誉为核桃王的“福树”和“禄树”则涵义福禄无疆。

  叶城核桃节拍卖第一杆。叶城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马甲兵 摄

  进入景区首先看到的是“福”树下的 “8”字小径,在这里也有一种说法,那就是绕着这个8字小径走三圈,福禄就会降临到您的头上,榜首圈涵义福禄双喜,第二圈涵义福禄合座,第三圈涵义福禄无疆。除此之外还有“安树”和 “禧树”它们分别涵义安定团结、喜迎贵客,双喜临门。相传,人们有何难事,在七棵树下祈福,也非常灵验。

  景区内还有新疆一个以核桃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琳琅满目的各类展品以及配套的文字说明向往来的游客,清晰的陈述了叶城核桃的起源、种类、文化内涵以及核桃栽培历史。

  叶城县通过核核桃博物馆、核桃七仙园等一批具有中华文化特征和叶城核桃视觉形象的展示,为深化叶城核桃文化与内涵,繁荣发展核桃文化产业,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起到了重要意义,促进了以满足人民对文化的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的愿景,争相引导叶城县各民族群众感恩如今幸福生活、厚植爱国情怀,充实了“文化润疆”的理论内涵,也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丰收的喜悦映照在农民脸上。叶城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马甲兵 摄

  叶城县正是依托丰富的核桃文化资源与产业发展基础,让核桃生产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条件。更为重要的是,也因此深刻改变了村民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叶城县当地民族团结统一。

  叶城核桃文化的保护传承

  “叶城核桃”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加大对叶城核桃文化的挖掘与回归,具有深远的核桃种植历史价值,通过文化的开发与利用,融入核桃种植文化中的保健养生功效,将核桃目标市场定位于具有药用保健功效的特色干果市场,使消费者看到“叶城核桃”即联想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保健养生的药用功效和古老神秘的心境。

  通过这样的方式大力挖掘其文化内涵,使得叶城核桃产业借助生态观光园、文化展示厅和养生文化衍生品等相关文化功能产品的开发,在产业原有的良好基础上丰富品牌文化内涵、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和核桃产业与休闲旅游产业的融合基础上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从而带动区域文化与经济的发展。

叶城核桃熟了。叶城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马甲兵 摄

叶城核桃熟了。叶城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马甲兵 摄

  叶城县现存的核桃古树资源是先民留下的重要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与科研价值。下一步,叶城县将积极建立核桃古树保护办法,建议由叶城县政府发起,吸收疆内外对核桃历史文化有造诣的相关机构、专家和社团组织,组建叶城核桃古树保护与发展协会,开展叶城核桃古树资源调研,核桃古树年份鉴定,对古树的品种、品质和年龄进行挂牌命名,建立古树身份档案。

  同时,借助大数据,对古树进行动态追踪,实时监测古树生长情况,确保核桃产品质量。核桃古树是考证叶城核桃栽培历史的见证,也是研究地方种质的重要资源。在做好古树资源保护的同时,积极开展研究工作,组织相关专家开展核桃历史文化研究,定期召开全国性核桃产业文化论坛及相关学术研究,为核桃古树保护提供智慧保障。

  还可以进一步做优做强“核桃熟了”系列文化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节进一步推动人们对叶城核桃的关注度、加深对叶城核桃的认知度、提升对叶城核桃品牌的知名度,以文化节活动带动叶城核桃的销售和叶城核桃文化的发展。

  来源:叶城零距离 通讯员:马甲兵、唐堪东、王珏

【编辑:孙亭文】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