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天山观察丨昌吉州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天山观察丨昌吉州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2025-09-12 18:16:56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8月16日,昌吉市滨湖河景观带风景宜人。何龙摄

8月16日,昌吉市滨湖河景观带风景宜人。何龙摄

  天山观察丨把“急难愁盼”变成民生温暖,昌吉州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教育进阶升级、医疗改革提质、就业岗位充盈、城乡宜居宜业……在昌吉回族自治州,这一个个事关百姓福祉的温暖画面,最终勾勒出一幅动人的民生画卷。

  昌吉州始终把紧贴民生作为高质量发展出发点,锚定“百姓需求”,在践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道路上稳步前行。通过文化润疆赋能、产业升级扩能、就业岗位扩容等有效路径,将发展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为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发展筑牢根基。

  文化润心 团结聚力

  秋日清晨,阳光洒满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遗址,斑驳城墙上的千年文明印记依稀可见。今年2月,这座“丝路北道活化石”跻身国家首批重要大遗址清单。它的每块城砖都镌刻着新疆与祖国血脉相连的记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坐标。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荣获茅盾文学奖的《本巴》、获天山文学奖提名奖的《脐血之地》走进校园社区,以经典文学浸润心灵;新疆大剧院成功复演《千回西域》,在雪莲穹顶下用歌舞为百姓献上沉浸式文化视听盛宴。

  地方文化与非遗传承更贴民心。昌吉州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大力实施文物遗产活化利用、文艺作品创作、文化活动进万家等工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新疆曲子、新疆花儿、新疆社火等展演活动走进群众家门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各族群众心田。

  昌吉州延伸文化惠民触角,近年来累计扶持文艺创作项目200余个,广泛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村晚”“村舞”和戏曲进乡村,以及“村超”“村BA”等全民文化体育活动,每年活动超8200场,惠及群众164万人次。

  5月31日,昌吉州“我们的节日·端午”示范活动《粽香端午·龙腾玛河》歌舞晚会在玛纳斯县葡萄酒公园举行。图为晚会现场。何龙摄

  美食文化旅游节、元宵社火展演、端午龙舟赛等特色品牌活动更添温度,既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让各族群众在欢歌笑语中玩在一起、乐在一起、融在一起。

  作为全国首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昌吉州的这份荣光因一群人而愈发闪亮。

  85岁的呼图壁县老人王桂珍,60载以点滴善举温暖全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照力得汗·瓦里吾拉带领“爱心妈妈”协会,让各族群众感受到家的温暖……在昌吉州,各族群众如石榴籽般相拥,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昌吉州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坚持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更多地向基层提供听得懂、能接受、有共鸣的优秀文化产品,在各族群众心中凝聚成团结聚力的‘同心圆’。”昌吉州党委常委、常务副州长陆晶说。

  产业强基 增收富民

  6年前,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博斯坦乡依尔哈巴克村牧民夏力哈尔告别羊群坐上大巴,走进准东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疆宜化化工有限公司的乙炔车间。

  从初学开叉车时掌心冒汗,到持证熟练操作,夏力哈尔首月工资拿到6800元。同村及邻乡数十人也循着他的脚步,加入准东开发区的产业工人队伍。

  “到准东去!”如今成了昌吉人就业的心之所向。

  准东开发区以千亿产值领跑全疆,昔日“戈壁煤海”蝶变“产业绿洲”,10万余名产业工人在这里捧起“金饭碗”,人均年收入达11万元。

  依托煤基、铝基、新能源3个千亿级,以及油气、粮油等6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昌吉州规上工业增加值与企业数量均稳居全疆第一,贡献全州60%的就业岗位,工业“引擎”为民生持续托底。

  农业领域焕发科技活力。依托全疆唯一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昌吉国家农高区,昌吉州联合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等科研单位,大力推进产学研用融合,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如今,北斗导航智慧农机、高效节水智能灌溉、水肥一体化智能施肥等新技术已在全州推广,玛纳斯、奇台等县市试点建成超百万亩数字农田。今年,昌吉州冬小麦单产最高达840公斤,玉米迈入“吨粮田时代”,主要粮棉作物单产提升8%,带动亩均节本增收超150元。

  围绕“入疆旅游第一站”定位,昌吉州持续打响“新疆是个好地方,醉美最近是昌吉”文旅品牌,推动天山天池等核心景区提档升级,做优“环游天山·千里黄金线”等10条旅游精品线路,一批旅游新业态因旅而兴,带动综合就业人数超25万人次。

  “我们坚持用产业‘搭台’,就业‘唱戏’,把经济增长的势能转化为民生改善的实效,让老百姓的‘钱袋子’更鼓。”昌吉回族自治州副州长李丹说。

  6月27日,准东九年一贯制学校一年级的同学们乘坐校车回家。何龙摄

  实事惠民 便民舒心

  8月27日,昌吉市第二十幼儿园小班家长会上,家长张静望着敞亮的教室笑容满溢:“离家近、环境好,孩子在这儿上学,我们开心!”

  今年新学期,昌吉州各县市多所幼儿园和学校启用,让更多家庭告别“入学远、择校难”。

  昌吉州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放在重要位置,每年列出惠民实事清单,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提升群众生活质量。

  近3年,昌吉州新建并投用中小学、幼儿园28所,新增学位2.3万个,引入福建、山西名校合作办学,让“好教育”就在家门口;成立全疆首个地州教育基金会,助力困难家庭孩子圆求学梦;专用校车开进偏远乡村,让农村孩子求学路更顺畅。

  “请面向屏幕开始刷脸。”提示音落,昌吉市民李华林3秒完成结算,她说:“再也不担心忘带医保卡了!”

  聚焦“看好病”,昌吉州全面嫁接“三明医改”经验,县域医共体建设经验全疆推广;成功申创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启动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出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医保刷脸支付、“一号管三天”等一批“小而美”医疗惠民实事项目,让群众看病就医更方便。

  3月5日,昌吉市厚德康养家园,志愿者在陪老人们聊天。何龙摄

  宜居指数也在持续刷新。昌吉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更新管网、建设游园、增设停车位和充电桩,优化便民服务圈;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市民实现“开窗见绿、出门进园”。

  农村面貌同样焕新,13.2万户农村家庭用上清洁取暖设备,98%的村庄通了5G,百姓居住环境更舒心。

  “昌吉州将持续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让发展优势迸发富民能量,让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这些‘群众期盼’成为幸福实景,在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中,谱写更加精彩的昌吉篇章。”昌吉回族自治州党委副书记、州长郑敏表示。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盖有军 通讯员 王薇

【编辑:孙亭文】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