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繁荣稳定,是触手可及的事实”——2025年全球发展青年领袖之家“中国行”参访新疆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闫啸天
“新疆在民生改善、城市发展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远超想象,这里的蓬勃发展活力和显著建设成果值得赞叹。”8月13日,站在人声鼎沸的新疆国际大巴扎,泰国国民力量党副党首顾问华诗娜・尼提他湾表示,希望未来能再次来到新疆,深入领略更多元的风土人情,相信这片土地会带来更深刻的印象。
8月13日至8月16日,来自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塔吉克斯坦、澳大利亚、埃及、德国等国家的青年领袖组成2025年全球发展青年领袖之家“中国行”来疆参访。4天时间里,参访团先后走进乌鲁木齐、喀什两地的社区、企业、学校、自贸试验区等地,亲身感受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民生福祉提升的真实状况,用脚步丈量丝路明珠的时代新貌。
据了解,“全球发展青年领袖之家”由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全球发展促进中心会同中外有关方面共同发起,旨在通过多形式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各国青年民心相通和共同发展。2025年全球发展青年领袖之家“中国行”是在全球发展倡议框架下的活动,围绕青年赋能、文化交流、国际传播等主题,通过多形式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各国青年共同发展和民心相通,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可持续发展议程。
触摸幸福温度
参访团的新疆之行,从感受基层民生的“最后一公里”开始。8月13日,参访团走进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固原巷社区,漂流书屋里各类书籍整齐排列,社区活动室里,老年模特队和儿童啦啦队在排练。
“我们社区覆盖休闲活动、医疗保健、法律咨询等多类民生需求,每月还会根据情况更新服务。”听完固原巷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后,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研究生张信哲提问:“如何确保行动不便的老人也能享受到这些服务?”得知社区组建了“党员志愿服务队”,定期为老人服务后,他感慨道:“新疆的基层治理真正把‘居民需要’放在首位,这种精细化服务模式值得学习借鉴。”

在新疆国际大巴扎景区,美食的香气、手鼓的节奏与商贩的吆喝声交织成热闹的市井图景。人们穿梭在摊位间,挑选特色商品、品尝美食,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柬埔寨工业、科技与创新部科技创新司首席技术转让官员盛・拉克斯梅拿起一块刚出炉的馕,笑着对记者说:“在热闹的巴扎里吃美食,周围是大家友好交流,这种‘安全感’和‘烟火气’,和我之前听到的片面描述完全不同。”
感受多元魅力
“咚、咚、咚!”8月15日,喀什古城“古丽的家”民俗体验点内,手鼓声骤然响起。身着艾德莱斯绸服饰的艺人翩翩起舞,灵动的舞姿、欢快的旋律瞬间点燃现场气氛。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研究生纳迪娅・芒塞尔跟着节拍轻轻晃动身体,她对记者说:“我去过很多国家的古城,但这种‘走进居民家里’的沉浸式体验,让我真正感受到喀什的文化内核,音乐和舞蹈没有国界,这份热情太有感染力了。”

漫步喀什古城药茶巴扎,清苦的药香与甘甜的茶香交织弥漫。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学生菲利克斯・迈克尔・贝茨端起茶杯细细品鉴,他说:“这些药茶不仅是饮品,更是积累的生活智慧。今天看到的传统工艺、民俗活动等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传承中不断发展,这种‘活’的文化生态,比任何宣传都更有说服力。”
在喀什大学思政教育基地,一幅幅展现教育惠民成果的图文展板、一件件记录办学历程的实物展品,让参访团成员驻足良久。
见证开放活力
8月14日,新疆农业博览园的智能温室里,无土栽培的蔬菜沿着支架向上生长,翠绿的果实挂满枝头。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副教授、世界青年科学院主席陈嘉仪蹲下身,仔细观察作物根系,在得知产量是传统种植的3倍,且节水70%时,她说:“新疆把‘科技’种进地里,既解决了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难题,又带动了农民增收,这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典范,为干旱地区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8月16日,喀什疆果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将筛选后的巴旦木、核桃分装成礼盒。参访团成员沿着生产线一路参观,从原料清洗、烘干,到深加工成坚果脆、果干,再到包装上印有的“电商二维码”,完整的产业链一目了然。
在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喀什片区里,工作人员指着规划图介绍,依托中吉乌铁路经济带,未来喀什将成为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的重要枢纽。
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研究助理、博士后卓伟认真聆听后,对记者说:“我来自塔吉克斯坦,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受益者。喀什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支点,正在以开放的姿态连接世界,未来我很期待推动与新疆在农业科技、跨境贸易方面的合作,共享发展机遇。”
参访团告别新疆前,欧元金融集团总裁助理路易斯·舒尔茨说:“这4天的新疆之行,让我看到了真实、立体、全面的新疆——有民生的温度,有文化的厚度,更有开放发展的速度。一些西方国家的片面报道,掩盖不了这里的发展成果。我要告诉更多人:新疆的繁荣稳定,是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事实。”